【王兴国】“六经责我开生面” :王船山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与时代价值

《书·禹贡》云:“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感应雷神王船山先生的“黄中”精神,先导范旭东先生的“永久黄”精神,一阳来复,“春风动雷雨”,复兴中华文化正道必然成功!

【崔云飞】“传统”词义小考

传统这个词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现代社会,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传统建筑、传统节日、传统道德等等。“传统”意味着古代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在现代得以保留、传承、运用、存在。先说“传”。传意味着从他人、前人那里获得,接受某种知识与事物。再说“统”。统的本义是“治丝”,训统为始。统意味着事物的发展序列与体系。

【胡淼森】“君子忧道不忧贫”

中华文化经典中不乏对于君子形象的描述。比如君子之德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矜而不争等,最令人动容的是这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忧道不忧贫是君子文化和士大夫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无数读书人寄意寒星、自励自警的金玉良言。

【何文斌 董晓波】《三字经》的译介促进了中国古代蒙学思想的世界传播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翁晓君】《诗经诗解》:诠释的承续与创新

由于孔子删在前,汉人推崇在后,《诗经》成为“六经”之首,而《诗经》学经历汉学(汉唐)、宋学(宋明)、清学和“五四”以后的现代诗学等发展时期,一直是学界研究阐发的重点、热点,《诗经诗解》则是许总教授在新时期诗学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王小燕】读《诗》的另一种可能

“诗言志,歌咏言”,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自诞生伊始,就有无数先贤对其进行注解。许总老师新作《诗经诗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示读《诗》的另一种可能。

【刘克东】在孔门师生的人生故事中读懂《论语》

两千多年来,《论语》浸润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青少年读《论语》,可从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感知圣贤的人格魅力,获得人生的智慧与启迪。学者、儿童文学作家刘耀辉撰写的《少年读论语》就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论语》读本。该书引领青少年走进《论语》的丰饶世界,在孔子及其弟子的人生故事中读懂《论语···

【许石林】再先进的AI,代替不了读书

某学生身体受伤,须静养修养一年余,建议她每日读书,并且用毛笔抄写读书笔记。嘱云:写自己的话,学着写简洁,向文言靠。

【林安梧】《论语圣经译解:慧命与心法》之《序言》

年少十五,喜读《论语》,至乎今日,已四十余年。不只是自己读《论语》,后来也教学生读《论语》。读之、讲之,感其意味,体其意蕴,明其意义,常有快然不可以已的证会。

【孔筱龙】存古求真——清代校勘学溯源

校勘学在清代为一大成就,今人多有论述,并将清代校勘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校,以卢文弨和顾广圻为代表,一类为理校,为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而所谓校勘,就是图书在出版时,对文字进行核对,校正讹、脱、衍、误等,有时还要考察异文和字体等。

【叶帮义】“反省”:儒家思想的一大底色

孔子非常重视人生的反省,我们在《论语》中能找到很多这方面的言论,如《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就有道而正焉。”《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李旭】礼文与仁心 ——基于《仪礼郑氏注》心理维度的讨论

春秋之世,礼教陵夷,孔子尝感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而当门下高弟颜渊问仁之际,孔子复答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由此观之,孔门仁礼论是往复双向的:一方面,如果没有仁心作为基础,任何仪节都将流为具文;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礼仪···

【王祥辰】审思清代学术史研究

清代学者在考据、义理、辞章、经济等古代传统学问上,均进行过广泛总结,具有集大成的特质。这些研究影响到现代学术界的经学、史学、小学、文学、校勘、辑佚等学科的发展,乃至天文、数学、音乐等学科的建立,至今仍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周思中】明德修身: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与大学思政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我国一项庄严而紧迫的任务。在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多元文化较量更加激烈、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如何使当代大学生能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能否切实把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关系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景天魁】深掘“群学”资源 ——对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概念的思考

钱穆早在1951年就曾发问:“不了解中国历史,又怎能了解今天中国这四亿五千万的老百姓呢?”这个可称为“钱穆之问”,今天的社会学研究同样需要深思。费孝通就曾肯定地回答:看社会,看文化,“必须历史地看,只有在历史中,文化才显示出其真实的意义”。

【张文显】中华法系何以独树一帜

中华法系是中华法治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法治发展史上堪称传奇的佳话。中华法系在秦汉变法中萌芽,在唐风宋韵中长成,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中展开,编织着东方大国气韵生动的法治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法理经义。

【王伟】关中新见唐代墓志多维视域研究

秦汉以降,丰碑大碣云起。至隋唐,世习所趋,社会各阶层多将墓志视作通往彼岸世界的重要凭证而深埋幽泉。自宋至清,文人雅士穷遐方绝域,以集古为乐,金石学应运而兴。20世纪以来,各地墓石多有出土,尤以关中为盛。出土墓志所及人物,显人晦士多隐名其间,加之未经后世文献传抄、改易,故极具文献价值。陈尚君云“新晋学者的治学,必···

【王晓鹃 弋丹阳】《丰川全集》《丰川续集》考述

王心敬(1656—1738),字尔缉,号丰川,陕西鄠县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在理学、经学、政治、教育、农业、军事和荒政方面都卓有建树,在关学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心敬一生无意于仕途功名,清贫度日、专心致学,著作非常宏富,而《丰川全集》和《丰川续集》无疑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杜阳 光瑶】鲁学的界定与源流辨析

鲁学是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地域学派,对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鲁学局限于经学或儒学范围,而广义的鲁学则是鲁地或鲁文化区的学问。作为一种地域文化,鲁学研究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

【闫现霞】晚清民国《尚书》 学研究的价值与成就

经学是诠释儒家经典的一门学问,对传统中国的文化、社会意识等有着深刻影响。作为儒家经典,《尚书》为历代学者疏解训释。对《尚书》的形成与流传、注解与考证等问题的持续研究,形成了专门之学——《尚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