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红】《春秋繁露》“董仲舒真篇”新探——以“贤良对策”检索《春秋繁露》的尝试

《春秋繁露》不是董仲舒的原著,而是后人将一些失而复得的董仲舒的文章编成的书物,其中可能混入了一些和董仲舒无关的“伪篇”,但也不乏“董仲舒真篇”。尝试以《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贤良对策”检索《春秋繁露》之后,发现《春秋繁露》有20多篇文章和“贤良对策”文字基本相同,思想指向也一致,可初步认定为“董仲舒真篇”。

【康中乾】儒家三纲之道的伦理学本体论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定儒学为“一尊”。从哲学上看,所谓“一尊”就是要把儒学提高到本体的地位。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伦理问题,所谓把儒学提升为本体,实则就是建立伦理学本体论。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就是一种初级的伦理学本体论,通过“天”与“人”外在的比附、类比来建立,是比较粗糙的,尚不是真正本体···

【肖雁】不可言说的困境与张力:孔子天命、鬼神及生死观探析

鬼神世界是孔子超验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他“心期”与盼望的对象,但其鬼神体验却难以名状。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主张“敬而远之”,从而避免了人对鬼神在情感上的执着和实践中的迷恋;孔子坦言生死,却悬置彼岸,他不谈死后世界,由此决定了其思想的非宗教性;“亲而尊”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超验世界的和解。

【田飞龙】香港完全自治是一场政治迷梦吗?

从广场退回家中的每一个香港人,除了真正的一小部分极端派之外,必然面临反复的家庭内部谈判、个人生涯抉择与理性上的重新考量,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香港与个人未来?笔者相信,经过这段时间的反思与调整,香港人的内心真实答案恐怕不会简单顺从“完全自治”路线的魔法指引。

【田飞龙】知行家书:疫情时刻的自主学习与人格完善

2020之春是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史最关键的一个春天,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历史开端。别忘了我们是新世界的中国青年,别忘了中国对自身的文明期许和复兴使命,别忘了时代进步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而当责任传递到你们身上时,你们今日的所思所行就是关键的起点与基础。更关键的是,这是你们青春生命难以再遇的重大历史时刻,也是你们从稚···

【鲍鹏山】读吴钩先生的《风雅宋》,我有两声叹息

吴钩的这本《风雅宋》,便将此种美妙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本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研究方法和写作角度。吴钩通过搜集大量宋画,以图画为载体来考察真实的历史,研究宋人的生活细节以及当时的社会结构。

【王学斌】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当世已无范仲淹

古代士人治学问道,无不自立志起。恰如王阳明讲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君子当立治国平天下之宏志,贯穿其中的精神气质必有忠义二字。范仲淹自求学起,便怀有大志。日后即使官居要职,也始终未忘记经邦济世、直道而行的“初心”。

【范玉刚 谷雨】白鹿洞书院:以圣贤之心传播文明

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赣鄱大地上,有一座传承千年之久、闻名遐迩的书院——“海内第一书院”之誉的白鹿洞书院。它坐落于雄奇险秀的庐山云遮雾绕处,著名的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惟此而避开了名山游客的喧嚣。在树木葱翠处,一座幽深典雅的书院静卧在层峦叠嶂之间,这是当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办学,杏坛扬名、传播文化···

【涂可国】儒家圣人责任伦理的要义

儒家把“圣”或“圣人”用来指称道德和智能极为高超的理想人物,儒家之“圣”更为密切地与“贤”相辅相成,构成了“圣贤”组合理想人格。儒家的圣人之学内涵丰富,其主要特点是把德性人格与责任人格完美统一起来,并着重阐发了以圣贤为己任:成圣成贤的责任思想。

【向世陵】“仁”的层次与蕴含——张岱年先生释孔子之“仁”

“仁”作为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原则,其含义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张先生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孔子提出了关于“仁”的界说,并以此为据划分出了孔子论“仁”的较深层次和较浅层次,讨论了“仁”最主要的含义或核心含义,并对超过“仁”与未达于“仁”的境界(或标准)进行了揭示和分析。

【陆纪君】董仲舒“祥瑞”思想的美学诠释

“祥瑞”是董仲舒“天人感应”体系中的一个交接点,具有丰富的美学阐释空间。首先,就自身来看,“祥瑞”的自然性使其与人文性的“图谶”和“符箓”有别,它的强自然可感性使得形象思维发达的古人得以亲切接近并赋予其象征意义

【张文珍】儒家修身要达成的境界

重修身是儒家文化的一大特点。修身根本上是一个做人的问题,梁启超先生说:“儒家一切学问,专以‘研究人之所以为人者’为其范围。”“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也。”那么,修身要达成什么样的境界呢?或者说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包含什么样的品格特质呢?

【慈忠玲】我的儒家信仰之路

曾几何时,自己和周围人一样,除了累死累活的科研项目,就是累死累活的教学任务。我没有自己独立的追求,人家忙乎啥我就忙乎啥,国家号召啥我就干啥,得到了也没有喜悦,浑浑噩噩,刚40岁就弄了一身病。如今,儒家把我从一个多病的人变成了一个健康人,把一个缺乏精神高度的人变成了一个充满喜悦的、有追求、有信仰、活得畅快的人,一···

【张凤篪】疫中杂记(十)

那些真正经典永恒的东西,诸如四书五经,孔孟老庄,诗词歌赋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一味照搬照抄,不做任何现代化的解读与处理,甚至把很多本来在古典社会时期就不属于主流的内容也拿出来奉为瑰宝,那真的是人心大大的坏了。可惜,这个世上既不缺乏蠢人坏人,也不缺乏傻人善人。

【张凤篪】疫中杂记(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前些天武汉大风降温那晚,我就很忧心,那么大的风雪,会不会有人房子不安全,会不会有人晚上没地住。“有时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宇宙,却看不见社会底层最悲惨的世界”,生活的富足,国家的进步,很多时候已经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也钝化了我们的同情心。这个世界上存在太多太多我们未曾经历、不会看到、没留下痕···

【张凤篪】疫中杂记(七)

我们在初期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坐视敌人不断强大,四处攻城略地,被打的猝不及防、丢盔卸甲,甚至毫无还手之力、一脸懵逼。可我们不能总是这样去打仗,我们也不能指望在一片混沌和混乱中,可以尽早结束这场战役。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明代大儒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

“儒学法文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预邀请函

本届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拟定为:“儒学法文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并涵盖了以下三项分议题:1. 传统儒学与国家治理关系的反思;2. 儒学法文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3. 儒学法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傅锡洪】论德川儒者中井履轩对儒家祭礼功能的探求

履轩对儒家祭礼的重新诠释,不免减杀了儒家祭祀文化的宗教性意涵。对此,我们可以作以下两个方面的反思:一方面,儒家祭礼保留了沟通人神的宗教性诉求,这使祭礼区别于其他世俗性人伦活动而构成了一套祭祀礼仪;另一方面,作为祭祀行为之基础的人神感格观念,赋予祭礼以道德性内涵,而人神感格观念又能突破“追养继孝”的世俗之情,从而···

【赵璐璐】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起源于殷周之际。殷商时期,中国人处于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步向多神崇拜转变的时期,人们祭天地、星辰、日月,祭鬼神,此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

【陈来】以泰州学派为借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泰州学派的实际作用和意义,在于自觉地把社会主流价值和思想民间化、生活化、大众化、普及化、通俗化,在教化和传播主流价值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当前,我们面临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我们可以以泰州学派为借鉴,吸取其有益经验。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