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军】口罩与自由的断想

很难相信,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带出了一场以口罩为主角的东西文化之争。一个小小的口罩,却关系着自由的命脉,戴与不戴,成为自由与专制的分水岭。口罩大概做梦也没想到,在人类生活中如此微不足道的一个物件,突然就卷入到全球文化冲突的旋涡之中。我要是口罩,一定受宠若惊,愧不敢当。

【曾海军】并非疫情不可怕,而是人该如何活着

柔软与柔软的相遇,就像水滴与水滴的汇合。人是渺小的,渺小得如同水滴一样,随时可能被蒸发掉。心是柔软的,但如同柔软的水滴一样,蕴含着大江大河的强大力量。柔软的人心显露,保障了相互凝聚的可能。很多很多的人走在一起牵手守护,便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如黄河、长江般的滔滔不竭。自古以来,原是有一个文明如此教化我们,让我们···

【曾海军】论“术不可不慎” ——孟子的职业之道发微

“贱丈夫”并非孟子对商人的定性,乃是贱人心之贪婪。教玉人雕琢成为妨碍治国任贤的代名词,但治国任贤并非如玉人雕琢那样只是一个专业问题。士君子之尚志不似梓匠轮舆之事,其所为可谓功在千秋。孟子论孔子为委吏或乘田,表明家贫亲老之时不择官而仕。最后通过矢人与函人之论显示慎择其业之意,又由“君子远庖厨”论出慎养其心之义,全面···

【曾海军】一面是湘西女教师,一面是“环保少女”

不经意地刷新闻客户端,发现湘西女教师和“环保少女”两人同时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感觉特别古怪,真是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曾海军主编《切磋八集——四川大学哲学系儒家哲学合集》出版暨前言

自2015年夏创办钦明书院以来,为解决经费问题多方筹措,艰难维持,终于在三年后获得了敦和种子基金的资助,宣告书院走过最艰难的创办时期。然而,“切磋”系列论文集自2011年出版首集以来,至今已经有九个年头,却未能走出经费的困局,依旧好不容易出版了上一集,却不知道下一集的经费还有没有着落。莫非维持一套论文集的出版,比创办一···

【曾海军】如果孔子穿越到今天,他会用手机吗?

在学校的文化素质公开课上,常有工科男或理科女问道,如果孔子出生在今天,他会用手机吗?这个问题的用意很清楚,明显是带着答案问的,等得到孔子不会用的回答后,接下来的质疑就是——孔子连手机都不会用,居然还好意思称为圣人?

【曾海军】社会底线的共识是如何被撕裂的

可悲的是,在这个社会里,这些人只要祭出言论自由或公民权利这面大旗,哪怕就是胡言乱语、胡说八道、胡搅蛮缠,都能圈一大批粉丝,拥趸者甚众。这也使得这些人有恃无恐,从不想想自己读过几本书,经历过几次苦思力索,只要念一下自由或权利这道咒语,就什么都敢说,什么人都敢质问。社会底线层面上的共识,在相当程度上就被这种人搅黄···

【曾海军】重问“哲学何为”——以晚周诸子论“民”为中心

对于晚周诸子哲学缺失一种“哲学何为”的追问,上百年的中国哲学史写作历程,只是“被哲学”的结果。重问哲学何为就是试图重新以“民”的名义思考哲学的事业,其与以“人”的名义之间构成一种鲜明的差异。如同智慧地爱区别于爱智慧的哲学路线一样,不一定在同等程度上相知,却可以在情的层面上同欢喜、共忧患,这也是同作为人的尊严所在。以“···

【曾海军】论“做中国哲学”的时代意义

一种哲学作品读起来未必是“最哲学”的,也未必是“最中国”的,却是“最中国哲学”的,这种意义必定具有时代性。而这种哲学作品以“做哲学”为其创作的主张,不但能鲜明地与之前的哲学活动相区分,乃至使其更像是被哲学所做,则这种时代意义进一步显示出来。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