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关于道德修养之学。对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加强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是一种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宋代时期,文化领域发生了显著变化,诗经学研究逐渐突破汉代诗经学束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南宋中期的朱子是在诗经学理论和注解《诗经》两个方面皆有所创获的代表性人物。他对于《诗经》演进历程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在审视历代诗经学者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自成一派,既上承汉代诗经学,又下启清代诗经学,还影响着现代诗经学。
在易学史上,元代常被看作一个成就寥寥的时期,学者常以“株守宋儒”一语概括。诚然,如从传统的象数、义理二途而言,元人确实未能突破宋儒藩篱。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朱子易学诞生于南宋后期,正是在元代才走上了全面繁荣与飞跃式发展之路,这也是元代易学有别于前代的最大特征。
本文系戴季陶(戴传贤、戴天仇)著作之单行本,全文为戴季陶手迹,线装19页,有虫蛀之损。作者自署时间是1934年作,实际印制年份不详。本文单行本封面题“民族扫墓与祭孔之意义孝园先生命题陈天锡敬署”并有“陈天锡印”红色钤印一方,另文末作者署名后有“戴传贤印”、“季陶”红色钤印二方。原稿无标点,点读整理时录为简化字,凡校正处标以···
临近元宵节,想起去年元宵节写的一篇短文——《对联旧了、福字破了,如何将“福”撕掉却没有心理负担?》
过年讲究和睦和气,可是,河南灵宝阳平镇有两个村:东常村和西常村,却是相互骂着过年、闹社火的。每年的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六,这两个村,各出奇招,到对方村上挑衅开骂,从对方祖宗十八代开始骂,一直骂到当街站着的活人。
作为“清代三杰”之一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不可多得的人物,其立德、立言、立功,为师、为将,深受毛泽东的称赞。他一生勤于读书,善于治学,读书治学伴随他叱咤风云的一生。在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方法中,曾国藩尤其推崇其“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并将其···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
宋代时期,文化领域发生了显著变化,诗经学研究逐渐突破汉代诗经学束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南宋中期的朱子是在诗经学理论和注解《诗经》两个方面皆有所创获的代表性人物。他对于《诗经》演进历程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在审视历代诗经学者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自成一派,既上承汉代诗经学,又下启清代诗经学,还影响着现代诗经学。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崇德观念发端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不过,较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与思想则是在西周以后产生的。
《尚书》被称为中华治政元典,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早期历史记忆。历代学者对它的形成、训释、流传等学术难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研治《尚书》的专经学问——《尚书》学。自20世纪初以来,大量出土文献被发现,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尚书》学研究。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的支撑下,从比较学、文化传···
《孟子》作为一部重要的先秦儒家著作,不仅集中反映了孟子本人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还反映了孟子对于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理念。
宋明新儒家借鉴了佛教的“本心”“佛性”等观念,以“仁”为核心,发明了儒家话语下的万物一体思想。在宋明儒者看来,万物处于以仁之生生大德相贯注的共同体中,故需以仁爱平等相待,“一体”之万物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共同体。理学家普遍强调通过心性修养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并将此共同体内的成员看作与自己密切相关。
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发展是持续性的,经由改革和创新而达致社会的稳定是常态,虽时有惰力滋生、脱序现象出现,但不乏内在的纠偏动力,维新机制屡屡将中华民族从危境中解出,走向新生。
古人读书,讲“法、相、品”。法即方式方法,相就是读书之状貌精神,品即感悟书之五味,但无论哪种,其实都在讲如何读。不过,如何读很重要,但如何才能入读书之门,更为重要,此乃读之筦钥,即读书首先要明白按需应读哪些书,要会按目索书。不然,纵有万般法相品,或不得要领,或终是乱读。
中国人历来特别重视取名字。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也是一部取名宝典,中国人从中取了一个个高贵、典雅、文质彬彬的名字,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胡澹庵十年贬海外,北归之日,饮于湘潭胡氏园,题诗云:“君恩许归此一醉,傍有梨颊生微涡。”谓侍妓黎倩也。厥后朱文公见之,题绝句云:“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2020世纪初世纪初,,有着不同政治倾向、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的中国人,在接触和了解社会主义思想之后,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把社会主义和井田制画上等号呢?本文试图阐述这个疑问。
《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晋代陆机提出“诗缘情”;“诗言志”说的是诗歌要干什么,“诗缘情”说的是诗歌源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