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华】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今天,培育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课题。

【金立】从“文明基因”到当代智慧 ——中国逻辑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多模态模型为核心的技术掀起全球的认知革命,人工智能算法与人类思维方式产生激烈碰撞,一场关于知识生产方式的文明对话正在展开。

【李春雨 翟锦程】世界逻辑体系中的中国逻辑

在人类思想史上,源于古代希腊、中国和印度的逻辑被誉为世界逻辑的三大源流。在中外思想文化诞生的古代时期,三种逻辑处于相对独立且平行发展的状态,对各自的知识体系起着支撑与根基作用。

【郁建兴】《孔子新证》“新”在何处

近日,李军教授新作《孔子新证:一种基于生活史的思想探究》出版

【毛国民】缘人情而顺人性:朱熹《家礼》庶民化革新理念

唐宋之际发生了巨大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宋以前,是“古代中国”和“贵族社会”;宋以后,则是“后代中国”和“平民社会”。此时,以《仪礼》等为代表的古礼,人们对它们要么只能“陈其数”却不能“知其义”,要么虽“知其义”却很难“敬守之”。于是,朱熹遵循“缘人情而顺人性”理念,大力推进“家礼”世俗化和士庶化改革,力争著一平民之礼。

【颜炳罡】《颜氏家训》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

《家训》是中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集先秦两汉魏晋家文化之大成,将训诫式、书信式乃至散文体的家训即“碎片化的家训”转化成首尾相接、层次分明、结构谨严的系统化家训;另一方面,它又开系统性家训即著作体家训之先河。自《家训》出,各种著作体或专著体家训层出不穷。它的许多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治家智慧的光芒,对于当代···

【秦培涛】礼法合治:荀子“援法入礼”的治政范式

战国晚期,社会结构的剧变、统合需求的高涨与价值体系的混乱,共同催生了中国思想史上关乎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走向的“礼法之争”。

【专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牟净:植物世界蕴藏哪些东西方文化密码?

植物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滋养,也给人类带来许多精神寄托。在文学艺术中,植物作为一种描写对象或象征性语言体系,反映了不同文明对自然界的认知差异。近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牟净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植物世界到底蕴藏了哪些东西方文化密码。

【李竞恒】儒学精神与华夏自治小共同体的重建

战国秦汉以来的编户齐民制度,严重摧毁了基层社会的小共同体与自治能力。民众呈现为原子化的状态,且风俗鄙陋,缺乏自治与自组织的能力。汉儒重建社会,通过在民间传播和推广姓氏等方式,让平民有机会模仿古代贵族,去建立新的家族组织,以摆脱原子化的处境。新莽、魏晋以来的战乱中,这些新建的小共同体,以宗族、乡党、师门、宾客等···

【杨鸿飞】婚礼与摄盛 ——从“新郎官”说起

在历史上和当代诸多地区方言中,往往在“新郎”后加一“官”字,称呼新婚男士为“新郎官”。多一“官”字,新婚男士便多了一层不同的身份,特别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官职的百姓来说,在结婚当日也有了官职品级,当上了“官”。

【何宛昱】二十四节气内蕴农耕文明生产实践智慧

二十四节气又称二十四气,是中国传统的纪时体系,诞生于以阴阳合历为特征的原始历法,它由两部分组成,从冬至开始,每隔一气的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十二个叫气或中气,其余的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个叫节或节气。

【董平】“知行合一”是一种关于存在的学说

阳明心学是关于人与世界之存在及其意义与价值的体系化学说,“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则是实现人的“真己”的根本途径与方式。“真己”体现于经验的生活世界,也即是先天原在的真常实性转换成了后天经验的真实存在本身,人格因此而得以圆成,于是生存的现实世界即成为超越的智慧境界,生命则因此而转进于存在与价值不二的理想境域。

【方铭 郝菲钒】书院,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独特形式——读《世界书院研究》

书院曾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但在20世纪西学的冲击下,已经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近些年,人们逐渐认识到书院这种独特教育形式的重要意义,有志之士也在积极倡导恢复书院的教学方式,某些大学也在建立书院制教学单元。因此,书院研究也就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产生了不少研究书院和书院历史的著作。2024年9月,孔子···

【徐婉琦】典籍里的精神原乡:中国书院阅读史

华夏书院始于唐,兴于宋,盛于元,遍布于明清,千载弦歌不绝。先贤择山水幽邃之地建院布道,聚典籍以成渊海,传儒道而育杞梓。

【李瑾】孔子的“十字之戒”

孔子以降,原儒、说儒均未取得令人信服的进展。该问题之所以千百年来令无数学者神往,盖因牵扯到孔子的“血脉”身份和思想身份,如果说思想身份上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血脉”身份上究竟接过了谁的旗帜却一直没有圆满的答案。坦言之,除非新材料出土,否则儒之源头将永远是一个迷人的谜。获取最终答案并非讨论的全部意义或唯一目的,···

【吳笑非】太一、大一統說

二十年前讀過王葆玹先生的《今古文经学新论》,他把“大一統”解釋為太一之統。這個說法古人沒有,當時我亦不敢置信,但又無法分辨。

【程利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创新路径

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魅力,它既是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也是驱动社会进步与创新的不竭动力。

【程乐松】从信俗看宗教研究的“中国化”意谓

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可能是中国人的信仰生活及其实践形态最早的“观察者”,依照他们的标准,中国的民众是缺乏“信仰”的。在传教士的理解框架中,有关于何谓信仰的明确想象,而中国南方,特别是沿海的江浙闽粤地区民众的祭祀实践与信仰习俗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民众就是通过庙宇网络和祭祀活动不间断地展···

【杨程晨】台湾“书院”如何“衔接”中华历史?

位于新北市泰山区的明志书院有“北台首学”之称,是台湾北部的第一所书院。所谓“明德惟馨,景行壮志”,书院取“明志”为名,启示后人志存高远,“成致远之器”。

【洪浩】在圣人与凡人之间——读张炜新作《为孔子一辩》

但本书的真正锋芒,在于它让儒学在当代复活。作者避开“古为今用”的功利陷阱,转而从经典中打捞超越时空的思想基因。“名实之辨”被重释为对契约精神的古老呼应——若君不君,则臣不必臣;“述而不作”的保守主义,在今天显露出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敬畏;“诗可以兴”的美学传统,则为技术理性支配下的现代人提供了对抗异化的精神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