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历志》载:“炎帝分八节而始农功,轩辕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创律吕,大挠造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斯六术,考定气象,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余,述而著之,谓之《调历》。是故历法之作由来尚矣。”
“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丰富、众人最喜爱、影响最广泛的元素之一。千百年来,自帝王将相至平民百姓,无不祈福求福、崇福尚福,对“福”的追求不仅凝聚着古代先民的幸福智慧,反映了中国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国古代,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圣”是从文化角度而言的。“圣人”与“亚圣”作为对孔孟的尊称,意在肯定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之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理论体系形成了“孔孟之道”,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脉,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孔孟之道重在“仁义”的发展,重在性善论、养浩然之气···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道德话语体系的构建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丰富的思想资源之一。开展中国道德话语体系的理论创新工作,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祈愿常眠杏花酿,听江绿碧波纹涨,只恐夜深花睡向。无隔障,满帘幽梦长惆怅。重愿采撷霞影上,海棠未雨惊花放,清梦一枕星河浪。取月象,流光此夜相辉往。
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不同,华夏民族与国家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以及特有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传统,并在历史发展中构成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包容性与华夏民族的深层价值理念。
“小惩大诫”出自《周易·系辞下》:“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意思是说,因轻微过失受到小的惩罚,能够使人警诫自己,从小的过失里吸取教训,这样才不至于以后犯更大的错误。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先秦时期的编年体史书,为解释《春秋经》而作。《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5年的历史,共计18万多字,全面、系统、周详地记载了周王室及诸侯列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辨明其原委曲折,反映了春秋时期的···
对于讨厌将世俗成功作为道德优越感标志的文化的那些人来说,布拉达坦的书是一种滋补品。常见的口号“赢得胜利不是一切,是唯一之事”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证明这个社会贫瘠平庸的证据。
笛卡尔既然愿意承认所有怪异的可能性的存在,他本人陷入疯狂的可能性为什么就是不可思议的呢?福柯给出的著名论证是说,笛卡尔给出了哲学和疯狂根本上分隔开来的声音---哲学,至少是西方哲学一直遵循这种传统。
柳诒徵先生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1]宋政即士政,一语揭示了宋代政治的本质。这是从汉唐时期的“尊经”发展到了宋初的“尊士”,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进步。
传统政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政治对官员的道德修为和职业素养的重视。谈到中国古代政德文化,周朝六廉制度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该制度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首次系统地提出考核和衡量官员的标准。《周礼·天官》对周朝六廉制度有着记载:“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
敬事而信,出自《论语·学而篇》,原文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具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治事并有诚信,要节约财用并爱护人民,要根据农时来使用民力。“敬事”代表严肃的治事态度。在孔子看来,严谨认真地对待事情,以身作则,才能够使人信服。
先秦圣哲历经数代锻冶,创构《诗经》《楚辞》《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老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观照宇宙、社会、人生的文本。它们是先民文学智慧的结晶、后世文学思想运行之基轴和腾跃的跳板,决定着中国文学发展方向、性质和特征,是积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诗经》作为六经之一,历来备受尊崇,对它的图像表现很早就已经出现,目前所见较早的记载是东汉刘褒作《云汉图》《北风图》,晋明帝司马绍作《豳风七月图》等。不过,历史上的《诗经图》大都以单幅或组图为主,只有南宋和清代分别出现了两种《诗经全图》,成为《诗经图》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
汉以后,儒家学者往往用孔子圣人的标准来评价屈原,对屈原不合圣人的行为模式多有指摘。如,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离骚序》)孟郊认为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旅次湘沅有怀灵均》)。
在《诗经》众篇目中,含有“嘒”(huì)字的共有五篇,分别是《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嘒嘒”、《商颂·那》“鞉鼓渊渊,嘒嘒管声”、《小雅·鱼藻之什·采菽》“其旂淠淠,鸾声嘒嘒”、《大雅·云汉》“瞻昂昊天,有嘒其星”,以及《国风·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其中,前三篇里“嘒”都是作为状声词,与“鸣蜩”“管声”“鸾声”相联系,而···
《尔雅》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一部词典,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资料的重要工具书。在《汉书·艺文志》中被列入“孝经类”,汉文帝时期,《尔雅》与《论语》《孝经》《孟子》一起被设置为博士职,唐代以后列入“十三经”,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尔雅》是战国至西汉之间的学者整理先秦各地的诸书旧文,累积整理编写而成的,并非一时一人之作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命题,是中华民族的自然观、文明观和存在方式,它渗透在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主要经典之中。“万物并育”出自于《中庸》第三十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瑞士汉学家耿宁既是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专家,又是研究并践行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王阳明心学的著名学者。1961年,耿宁在鲁汶大学完成《胡塞尔与康德——关于胡塞尔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之关系的研究》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的近十年间,他在鲁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工作,学习并整理胡塞尔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