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春秋》是全体大用之书

说《春秋》是史书、经书、王书、礼书、刑书、政书、宪书云云,皆是就《春秋》之某一特色和优长而表出其某一体某一用。

【余足云】知其所止

人立于世,凡事有所节制,懂得适可而止,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有一定的方向、目标和愿景,领悟好“止”字中的哲学极为关键。

【闫竑羽】《鹿洲公案》:清代司法“无讼”理念的生动展现

《鹿洲公案》,又称《蓝公案》《公案偶记》,是清代蓝鼎元(1680—1733年)纂辑的案例集。因作者号鹿洲,故书以此名。《鹿洲公案》一书完成于雍正七年(1729年),主要刊本有雍正十年(1732年)刻本,光绪五年(1879年)重刊本等,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

【张浩浩】《论语》的诗性品格

孔子曾提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的论断。那么《论语》作为儒家学派,乃至中华传统的经典之作,也具有鲜明的诗性品格。孔子不仅引述诗歌,还教诗、论诗,活出了高层次的诗境。

【陈嘉许】《周易》里的妲己

象辞说,“夫征不复”意谓“离群丑也”,“妇孕不育”意谓“失其道也”,文王羑里之难,陷入了小人的包围,因为商朝变得无道了。“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同时暗涉妲己品行对纣王的负面影响。

【李宗刚】穿越文化时空阻隔的思想对话 ——评陈晓霞的“跟着孔子去游学”系列之《游···

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如何更好地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文化的活力,为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助力,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人们积极探索阐释中国传统经典的新路径,其中,陈晓霞的“跟着孔子去游学”系列《游学四孟》便在这方面作了值得肯定的积极尝试。

【刘子珍】君逸臣劳:晚周诸子共识背后的“舆论战”

晚周诸子百家争鸣,彼此诘难,势同冰炭不同器,但他们在君臣孰劳问题上却表现出难得的一致。“君逸臣劳”论调在晚周诸子著述中频见,俨然成为诸子共同的政治理想。如《管子·宙合》曰:“君出令佚,故立于左;臣任力劳,故立于右。”《荀子·君道》将“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视为“人主之要守”

【丁纪】《中庸》首章说

癸卯理学班第二场,毕冉主讲大本达道,我略加评议。评语虽匆遽间出之,似非毫无可味者,因追记并稍完其意如次。

【李金飞】文化火种的传承:南宋的以“道”建“统”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合多民族文化为一体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支撑。尽管中华文化不能仅用儒家文化所涵盖,但儒家文化却占据了核心地位。

【谢天鹏】班固评屈原“贬絜”应为“耿絜”

班固《离骚序》云:“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其中“贬絜”语焉不详,古今学者唯汤炳正先生有所考证,他在《楚辞类稿》中论定“絜”当为“清洁”之脱误。“洁”繁体作“潔”,“贬清潔”脱去“清”字与“潔”之偏旁,即成“贬絜”。

【史金波】西夏文中的中华文明

西夏文是宋辽夏金时期西夏王朝创制的文字,记录西夏统治民族党项族的语言。西夏灭亡后,党项族与其他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于明清之际消亡,融入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之中,西夏文便成为无人能识的死文字。

【余东海】做好人不必求好报,做好人必然有好报——因果微论

好报包括物质性、功利性、精神性好报,都是道德的副产品。“君子固穷”不能那样解释。这里的固与“小人穷斯滥矣”的滥相对,是坚固、不动摇的意思。“君子固穷”与孟子“贫贱不能移”近义。

【龙大轩】“无讼”的法律智慧

如果你去安徽省桐城市,会看到当地有一条古风犹存的小巷,旁边的石碑上刻着“六尺巷”三个字。2007年4月,六尺巷被列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象征中华民族谦让美德的实物标志,背后凝聚着“无讼”思想的智慧,是推进当下诉源治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

【李竞恒】《长安三万里》大火:唐时朱雀大街真有那么繁荣的商业吗?

总体来看,“盛唐”时期的城市街道与夜晚,其实和宋代以后包括现代人熟悉的那种《清明上河图》式的街道与夜市生活完全不同。

【刘洪玮】亲历地震记(附癸卯绝句三首)

癸卯六月二十,凌晨,地震。内子惊觉,曳子乔起,有惊魂也。洪玮方酣酣,不知有震感。内子唤我,曰:「地震,楼晃甚,汝不觉乎?小区户户开灯,楼下人甚夥。」我三人辄下楼,致电父母,亦下楼矣。我返家,收衣物,至地下车库驾车,内子则抱子乔出小区,我五人会于小区南门,驱车至北方街,于街侧停车。停车人亦甚夥,秩序井然,以待朝···

【刘青衢】德教说

人生万事,不学则不能,学则有教,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有三义:一曰道德之教,一曰知识之教,一曰技能之教。技能之教,如训练工匠之类,重在实践,用以改造世界也;知识之教,如钻研科学之类,重在理论,用以认识世界也;道德之教,如为人处世之类,自有其知见与工夫之为一,用以修己安人也。成人之德,在有道德之教···

【林存光】浅谈孔子儒家与人的教育

儒家学派本身的发生、存在和延续是与儒学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事实上,在我看来,儒家之为儒家,甚至可以说与其对人的教育、教养乃是一而、二而一的问题。就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来讲,把人文教养或对人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创宗立派之根基的学术思想流派,当首推孔子和儒家,此外还有墨家。

【陈霞】“孔庙三碑”中的鲁国四相

《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是东汉时期刻立于曲阜孔庙中的三幢著名古碑,因其在中国碑刻历史上极为珍贵,素来被誉为“孔庙三碑”。如今,这几幢碑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而和它们一同跨越千年并接受后人瞻仰的,还有碑中所载的四位鲁相。他们是东汉后期相继任职于鲁国的乙瑛、平、韩敕和史晨。

【林屋公子】屈原还是芈平?古人的姓、氏、名、字有多烧脑

网上看过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是《离骚》的作者姓名是什么?回答“屈原”是错误的。《史记·屈原列传》开头就说了嘛,“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史记·楚世家》也说了,楚国是芈姓的后人。那屈原自然也是芈姓了。那为什么我们要管屈原叫“屈原”,却不叫“芈平”呢?这就涉及古人的姓、氏、名、字四个概念了。

【李梦馨 朱子钰】“非齐鲁无以生孔子,非齐鲁无以成儒学”

说起山东,人们往往首先提到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正是凭借中国思想史上这一最伟大成果,山东才有了“圣地”所特有的、中国其他任何地域都无法替代的文化影响力。即使现在,解读山东各种文化现象,大家还是习惯从儒学故乡的角度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