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刚】诗风教化与鸟兽虫鸣

教何以谓之风?风在《易经》的画卦取象里是巽。巽,顺也。风教所以顺性命之正,修人道之常也。巽,入也。风教所以入人心之深,体民情之切也。巽,柔也。风教所以调柔人情之不仁使能相感,矫正人欲之过偏使能中正也。风最善传情。风教之义在于温柔七情以敦厚五性,故《经解》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性情温柔敦厚,然后中人可···

【徐时仪】《朱子语类》理学词语探微

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门人问答的实录,记载了大量探讨理学的词语。比如,“阴阳”指宇宙间化生万物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种元素,即阴气、阳气。朱熹用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此消彼长的气或物质势力,《朱子语类》中有665例。又比如,“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朱熹指出“物格知至,方能意诚、心正···

【孙炜】略论孔子对语言有限性问题的应对之策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外在表达形式。人的思想需要借助语言进行表达,并以此实现交流与传播。因此,语言对于思维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著述者,他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思考也体现在其著述之中,并对我国古代语言的发展和著述体例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李友生】孔子到底长什么样

在我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不同时期创作了不同的孔子形象,尤其是近期所创作的“智者行仁”孔子像,突破了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固定形象,通过对孔子的理解,我想和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下创作孔子像的历程,尤其是“智者行仁”孔子像的创作思路。

【向世陵 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集萃《儒家博爱论研究》

该成果研究的目的,是重在揭示“博爱”的观念和境界,正本清源而还儒家博爱观以本来面目。博爱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自它的产生始,就注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及其价值关怀分不开。

【叶帮义】孔门的交友原则

《论语》中多次提到“朋”“友”,再加上还有一些内容也可以作为交友的参考或者借鉴,这样,书中涉及交友的文字就更多了,这些文字论及交友的原则、分寸、目的。

【黄朴民】“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儒家思想方法论的永恒魅力

儒家思想以切合人事、具体实用的风貌主导中华民族独特文明体系的构建,反映出浓厚的实用理性与入世旨趣,可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温馨、最可亲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中华古典文明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取向,所谓“于道最为高”“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与显著价值,古往今来人们已有非常充分的概括总结。···

【许石林】越来越欣赏广东人的性格

读《人民政协报》11月29日刊叶小文先生文章《何以中国,其命维新》,这篇文章写得好。

【张明】王阳明裔孙在贵阳

偶然得知1949年贵大有王姓毕业生是王阳明裔孙,不禁十分好奇,于是搜考清末贵州文化名人资料,果然发现晚清“西南巨儒”郑珍、莫友芝的交友圈中,有来自浙江山阴的王姓父子。他们在晚清贵州政界和学界十分活跃,捐赠阳明遗像,重刻珍稀古籍,在贵州掀起一股王学热潮。他们在贵州活动的时间,由道光年间延续到光绪年间,前后长达40余年。

【武道房】《毛诗大序》与中华诗学传统

《毛诗大序》,是汉代毛苌所授《诗经》中的一篇诗学理论文章,其作者一说为孔子的弟子子夏,一说为汉人卫宏。

【陈放】“文胜质则史”意蕴新探

在中国古代史学和经学发展进程中,“文胜质则史”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尤其是关于何为“文”,何为“史”,历代学者进行了许多注解和讨论,其中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史”的确切含义及其深层蕴涵。尽管如此,研究者尚未就“文”“史”两个概念的确切含义和深层意蕴达成一致看法,关于“文胜质则史”的理解和阐释方面,也仍有继续探析的必要。

【徐仪明】正确认识王船山自然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学问之广博,思想之精深,体系之庞大,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许多著名学者都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如冯天瑜教授在《明清文化史札记》中指出:“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看问题,17世纪的笛卡尔和王夫之同为‘运动守恒’论的先驱,而王夫之还是‘物质不灭’论的先驱。在‘运动守恒’论的阐述上,王夫之也比笛卡尔更为完备和深刻。

【刘溪】明末清初儒家自然哲学的转向

伴随着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多次转折与演变,儒家自然哲学思想也发生着相应变化。而在这些变化当中,被称为“天崩地裂”的明末清初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儒家自然哲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形:心学衰颓、明清易代、西学东传。西方自然哲学的传入,同儒学内部的自我更新,如“崇实”的价值转向、“格物致知”论的发展···

【王明迪】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生命共同体”理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基本关系之一。从人类出现时起,人就在与自然的交互中生存、生活,并在这种交互中认识自我与世界,逐渐形成了关于人、自然以及二者关系问题的观念与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儒家和道家都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命共同体”。大体来说,可归纳为三个维···

【韩涛】“政均”:儒家的治国理念

儒家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均平”,为政者在施政时公正不偏,布政有均,将“政均”视为治国理政的理想境界。“政均”的治国理念与追求已深深浸润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之中,儒家的均衡治国思想与上古流传下来的中道传统有密切关联。

【金满楼】中正平和、合理和谐:《中庸》与“中庸之道”

说起“中庸之道”,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无原则的“和稀泥”、一味地做“老好人”、简单机械的“折中主义”。尤其近代以来,儒学被认为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所谓“中庸之道”也都在批判范围之内。那么,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科斯提卡·布拉达坦】审查官的情感:既严肃又好玩的控制故事

审查可能天生存在某种有趣的东西。因为担心作品在政治上的隐含意义而将某些话从自然语境中清除出去,用另外一些听起来不讨人嫌的话替换,由此,你得到的东西与其说是驯服了的文本倒不如说是荒诞派作品。

【亚历山大·斯特恩】聪明的无能

聪明真的有什么过错吗?即使聪明有时候能搞得我们心神不安,但它的相关意义基本上仍然有积极意义:人们通常觉得聪明不仅是快乐之源而且是洞察力之源。不过,很多人仍然赞同王尔德的抱怨,当今公共生活中聪明的泛滥的确让人讨厌。

【尔雅台】中国式现代化:放宽历史的视界(上)

与工业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生产方式,就是一个基于企业、家庭、市场、政府、资本的五行结构。这个五行结构生克制衡,构成现代生产方式这个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演化与变迁。

【尔雅台】中国式现代化:放宽历史的视界(中)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特色的制内市场模式是美西自由市场模式与苏俄计划经济模式的一个有效折中。如今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的制内市场模式与美西自由市场模式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是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全球化进程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