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伟】尴尬的译者

创造性需要刻苦学习、艰苦工作、熟练掌握媒介,而且最重要的是精致的敏感性和对痛苦和孤独的体验。(Scruton, 2012)译者可能是那些将年轻时的思想家梦想破灭后,如今满足于把天才的思想介绍给他人的失意者,正如作家梦破灭者最后当了老师,为孩子们讲授文学作品一样。

让文明交融之光烛照未来 ——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综述

日前,“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行,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教育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嘉宾代表相聚儒家思想的源头——山东曲阜尼山,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赴一场文明之约和思想盛宴。与会人员围绕“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从不同的文明视野,梳理不同文明的特质及···

【杨芹】以“德”为首 ——朱熹诗学的创作主体论

朱熹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追本溯源、格物穷理,这种思维方式投射到诗学领域,主要体现为对诗歌的本质、终极价值、终极影响因素、终极审美理想的探索与认定。就影响因素而言,朱熹认为创作主体的综合素养对诗歌成就具有决定性作用

【王善军】宋代读书风气何以盛行

宋代读书风气十分盛行,从帝王“日阅三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庚辰,中华书局校点本,第559页,以下简称《长编》)到乡童“朝诵暮弦”,(《嘉靖延平府志》卷一《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整个社会表现出浓郁的读书气氛。时人甚至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徐大明】早秦尊王天下的精神与传承

尊王天下的精神,就是尊重、维护、保护、巩固一代王朝和一朝天子合法性及其权威性的精神;早秦尊王天下精神,从远古伯益开始,到商汤时期的费昌、中衍和他的后代,西周时期的 孟增 、造父 、非子、秦仲、庄公,东周时的襄公、文公,乃至以后的秦穆公和秦献公,秦孝公,都有很好的传承;从秦惠文王到秦昭襄王,再到秦始皇,他们背叛早···

【高希中】《大学》“格物”释义辨析

“格物”出自《大学》,《大学》本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至宋代时,朱熹将其从《礼记》中单独抽出,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儒家思想乃至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民日报|孔圣诞2573,我在曲阜见证祭孔大典

壬寅年9月28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3年公祭大典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参加祭孔的有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孔氏后裔、各界代表、驻华使节和国际机构代表。本人有幸主持公祭大典,亲身见证了这一庄严时刻。

王学典:2022尼山论坛呈现三个明显变化,具有独特价值

“尼山论坛的另一独特价值,就在于它敢于担当,克服困难,聚集全球众多学者与政要,并致力于让更多人沿着这一方向思考,通过文明对话探寻人类共同价值,并通过共同价值引导人类走向新的有共识的历史阶段。”

【洪宇】那些历史上生动的人

西汉汉成帝建始年间,陕西关中地区一连下了四十多天雨,雨水所过之处,墙屋倒塌,田地淹毁,道路泥泞,人们困在屋中不得出,这让人们不由得感到绝望。恰恰此时有人相传,还会有更大的雨,一传十,十传百,传着传着这句话就变成了“一日之内必有大水”。

【陈明】启蒙的意义与局限——思想史视域里的李泽厚

只是他的思维被深度启蒙,即使在他的私人领域儒家文化因子也踪迹难觅。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作为不同的两种现代化理论今天或许已经见出分晓,但作为一种中西文化关系的安排原则落实于个体之身,其间的得失长短以及可信可爱的理智情感之纠结是国人近代普遍的难解心结。

【西奥多·达林普尔】迂腐是最好的护身符

我担心我们正在快速进入一种社会状态,其中书呆子的生活成为最佳护身符,能够防止现在盛行的道德和哲学(更不要说身体)丑陋的侵袭。在世界上找一个谁也不在乎的角落呆着,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行研究。这将是你前往一条小溪的生存之道,没有游客会返回打扰你的安静。

【徐大明】西周劝谏的历史记忆

劝谏是西周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西周对华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十一次有影响的劝谏,虽然几乎全部失败,但劝谏者的精神和富含政治哲理的谏言,周天子拒谏导致的严重失败或失利,对于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和自我纠错乃至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借鉴意义,是珍贵的政治文化资源。

【郑家栋】李泽厚与“经验中国”:现世救赎及其可能的路径(引言)

李泽厚的“天地国亲师”既要解构传统的“政教合一”,又需要摆脱现实利益等等纠结和那种中国式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并且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忘情于山水不同,仍然要热切地走进人群,在人际之间寻找某种情感寄托。真希望李先生人生尽头真正从这种“情感主义”的现世救赎路径上获得慰藉,愿他的灵魂安息!

【董璞中】孔子作为“先师”的意义

孔子作为教育家,他所传授的不重砸某个学科或某一门类专门知识,而是人文化成,是成人的教育。若能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更好地发挥儒学文以化人的功能,必将有助于提振民众的文化自信,必将有助于理顺人心之价值秩序、促成尊重文化的社会风尚。

【李安泽】当代新儒家论儒学的宗教性与文明对话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世界各民族国家兴起了一股复兴传统文化的思潮。当代新儒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趁势而起的。他们在全球化境域下阐发其儒家本位的文化立场和观点,对当代宗教和文明对话课题有更多的关切,主张以平等的精神投入到儒家传统与基督教和其他精神传统的对话和沟通中。

【辛亚民 贾桠钊】小畜、大畜考 ——基于《易》类简帛文献的讨论

《周易》六十四卦卦名在整个易学系统中具有纲领性作用,《易传》认为六十四卦卦名是每一卦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后世易学家解《易》也遵循《易传》的这一基本立场。而现代易学研究则打破了“以传解经”“经传一体”的传统,采取“经传分观”的研究范式,六十四卦卦名的来源及其意义重新得到审视。以高亨为代表,就卦名的来源问题提出“依筮辞···

【许春华】先秦儒学的两种引诗传统

先秦儒学诸子引诗并非“感兴地引用”,亦非随意“乱断诗”,他们在其思想世界生成过程中大量引诗,是理性运思的结果,有着自身独特的生成逻辑,由此形成了先秦儒学的两种引诗传统。其中“释义”引诗传统,注重引诗诗文与引诗文本思想世界的相互融渗;“证立”引诗传统,则侧重引诗诗文与引诗文本其他结构的相互参证。

【周学泽】尼山论坛:一个“求解”客观世界的对话平台

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9月26日至28日在曲阜举办。此前,9月15日,济南新闻发布会宣布,活动期间,中外学者将紧紧围绕“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主题,着眼于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举行国际友城市长(尼山)对话、驻华使节齐鲁文化行、尼山世界青年论坛等各种活动。

【陈来】儒家思想与宗教会通

近二十年来。“宗教对话”较为流行,得到大家的肯定,宗教对话是一种方式,目的是求得宗教间的沟通和理解,妥适地理解对方的信仰与实践。宗教对话是适用于当今世界宗教严重对立的境况的沟通方式,是发展宗教的相互理解的最基本亦即最初级的方式,也是使宗教间严重冲突、对立走向缓和的基础步骤,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