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有僧侣血缘,中国学者有士大夫血统,这种血缘和血统都指向学术的神圣性。所谓神圣性,就是一种无限和绝对的追求。张载所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上承孔孟的情怀,千百年间一直是定义学术生涯的豪迈之词,它对历代学者确实有巨大的精神引导力量。
作者渴望多样化,让出版社招募更多的黑人、土著和有色人种(BIPOC)员工。美国当今最大的出版社宣称已经将这政策作为其优先选择了。不过,在出版业各方面的员工构成的变化和非犹太人的增加不大可能复兴美国文学,如果这些人仍然坚持政治正确的话。
虽然有理由独自思考,但热爱真理要求你在独立思考时保持思想谦逊,认识到自己理解的局限性。只要你维持思想谦逊,独立思考就能带来思想回报,同时不损害你对真理的热爱。
利科为我们描述了人的潜能,也描述了人的弱点和脆弱性。他曾经写了有关心理分析师朋友的简短回顾,题目是“痛苦不是疼痛”(La souffrance n’est pas la douleur ),概要介绍了痛苦如何到达我们人身上“在我们潜能的整个巨大潜能中”,也就是说我们的“存在威力”和我们的“行动威力”。
处理如何应对人生的大问题是哲学使命的组成部分。我一直在为学生和我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只不过是以隐蔽的方式进行的。当你最终承认你在接受心理治疗,但你去看病的那个心理治疗师或许不是最合适的人时,你做什么?
实际上越是置身于官场是非之中越是需要读书来涤虑养心。读书致用倒还在其次,读书的至境在于养心,在于悟道,在于达到对人性的了悟与同情,达到对宇宙的洞察与皈依,达成个人人格的丰富、威猛与从容。
当然某一本书也会对人生作用非凡,特别是经典,“辛苦遭逢起一经”、“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道理古今相同,但更经常塑造人生的还是持续不断的广泛阅读,是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下的随缘涉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博览群书中反省经验、变换气质。所以古人特别主张“读万卷书”,主张“饱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也必然是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从“实事求是”的学说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都是这种文化结合的成果。这些范畴既有崭新的时代内涵,又有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可以相印证,“圣贤”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先锋队意识可以相发明,文化结合···
“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9月26日至28日在山东曲阜举办。
16—18世纪,发生了一场中西思想的大碰撞。西方天主教夹带着西方科学,通过欧洲地理大发现(15—17世纪)的航海通道,开启了天主教前所未有的世界图景(包括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区)。
听了几首主题戏歌,感觉出品方交了作业而已,可以说无一首能红。
春秋时代,文化丕变,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已经到来。对于春秋时代的文化特质,郭沫若曾以著名的莲鹤方壶为其象征,他说:“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蹰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新郑古器之一二考核》)实际上,不仅春秋时代的器物艺术突破了窠臼,春秋时代的铭文书写也展现出了新的品格。
作为霍先生一个短暂亲炙的学生,我并没有忘记先生的斧琢,也不敢遗忘自己立下的约定。我写下这些回忆的片段,既是对先生的一种纪念,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我们可以在这本著作中看见儿童哲学的精神,一方面对研究对象秉持温和怀疑论的批判眼光,一方面尝试与之亲近与学习的包容态度。这对其他对儿童哲学感兴趣,但同样抱持观望态度的学者、教师和家长,能从中得到来自儒家哲学教育的观点
今日有中哲教授码字发帖说“chuōlì奋进”事,认为报道中都将“戮lì奋进”读成“戳lì奋进”是无知而读错了,自作聪明指教曰“chuōlì奋进”当读“戮lì奋进”。其实,lù力也是“勠力”而非“戮力”,至于“踔厉”更非“戳力”,后俩读音相同而已。
《国语》保留了先秦时期的许多重要史料,《四库全书》将其归入史部杂史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发明,故如《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都将之归入经部《春秋》类。有了这样一些预设,在对《国语》的体例、作者等认定上遂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譬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生命起点。它保存和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历时约500多年的社会面貌。《诗经》中有大量诗歌,集中体现诗人与百姓的家国情怀。《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生命起点。它保存和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历时约500多年的社会面貌。《诗经》中有大量诗歌,集中体现诗人与百姓的家国情怀。《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易经》约成书于殷商之际,战国时即被列为经典。《易经》事实上集合了《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所以如今人们所说的《易经》一般就是指《周易》。
宋代的著名文人往往集官僚、学者与文学家于一身,举其荦荦大者,就有范仲淹、欧阳修、宋祁、晏殊、王安石、苏轼、范成大、陆游等等,若要举出一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无疑要数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