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波】宋明理学“宇宙的心”及其现代价值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谈到大乘佛学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时说:“总的说来,大乘佛学对中国人影响最大者是它的宇宙的心的概念,以及可以称为它的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周乾】故宫古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讯息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今故宫博物院),又名紫禁城,在明清时期为帝王执政和生活的场所。故宫古建筑群数量众多,造型宏伟,保存完整,为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的典型代表。

【刘伟见】工夫论之辨

“工夫”一词,不见于《十三经》,但在中国哲学中却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宋明以降,工夫论是中国哲学的标志性概念。它统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多个核心概念,例如体用、物事、神气等。

【魏衍华】《论语·微子》篇“周公谓鲁公”章诠解

《论语·微子》中记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郭沂】综论各种孔子史料的可靠性

在现存的古籍中有大量有关孔子的史料,虽然一概怀疑是错误的,但完全相信也不足取。下面我尝试着把这些史料按照可信程度大致地划分为三大类,并略加甄辨。

【董成龙】作为“政意”与“政制”的《明夷待访录》

明清之际的儒者黄宗羲一生多变,“而卒为大儒”。其治学之法以六经为根柢,主张“穷经”的同时又“求事实于诸史”,“证斯理之变化”。黄宗羲将经史之学融于一身,又有切实的政治参与,关注中国的古今之变并贯穿于《明夷待访录》之中。

【李春强】明代清源学派《论语》诠释特点论

闽学传统源远流长,自唐代欧阳詹倡起,陈襄、周希孟、陈烈、郑穆“海滨四先生”承其后,至杨时获“道南”之誉彰明圣学,闽学始以正统自居。至朱子倡道闽中,理学达于极盛,其后余波相沿。

【马永庆】传统美德之“美”释义

“美德”一词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一般是指人们美好善良的品德。作为伦理概念,美德不仅仅只是善的文化,还可以从美学范畴上加以认识。美德在善和美的认知中有着相对的一致性,也有着一定区别。在阐释传统美德之美的过程中需要厘清美与善、美与德的关系。具体来说,美德之美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界说。

【郭沂】《论语》类文献寻踪

可想而知,孔子弟子三千,登堂入室者七十余人,因而当时一定存在大 量关于孔子言行的记载。“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论撰”是否意味着孔子死后, 门人们共同辑录了一部记载孔子佚语佚事的全集呢?

【杨曙明】伯公父簠

1977年8月,陕西省扶风县黄堆公社社员在村南何家沟崖边铲土时发现一个青铜器窖藏。其中出土西周晚期伯公父簠一件,通高19.6厘米,口径28.4厘米×23厘米,腹深6.4厘米,重5.75千克,现藏于周原博物馆。

【陈丽君 李纾】“福”的心理结构与社会功能

五千年华夏文明,有一个字贯穿始终,那就是“福”。“福”是中华民族的深沉文化基因,反映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永恒追求。

【王轶楠】“五行学说”为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带来启示

曾几何时,心理学的量化研究传统与质性研究传统相互诋毁、互不信任,导致当代心理学危机重重。

【葛斯青】修德以怀远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保存至今的古地名都是千年历史的见证。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以数字、字母命名街道不同,在中国,很多地名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彭敏】周敦颐《爱莲说》的经典化

北宋周敦颐(1017—1073年)的《爱莲说》自南宋后为历代学人所推崇,明清以来更是成为童蒙皆诵的经典之作。而《爱莲说》在周子生前并不为人所知,其经典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有着以石刻凝定文本、以评议确定价值、以选本扩大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助推,其背后更是隐藏着道统观念下,传统学界对“文以载道”观的基本认同与对儒家主流文···

【何海燕】东汉墓碑文引《秦风·黄鸟》探赜

汉代厚葬风气日炽,“起冢茔,立碑颂”(《后汉书·崔骃列传》)以彰孝道的思想和行为,推动着墓碑刻文的发展和繁荣。

【李尚信】容肇祖的易学研究与贡献

容肇祖先生是海内外知名学者,在哲学、文学、历史、民俗学、古籍整理等多个领域均有卓越成就。易学虽非容肇祖专门研究对象,但《占卜的源流》及其著述所涉及的易学内容,体现其广阔的学术视野,彰显了他在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在中国易学发展与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

【陈翠玉】从汉元帝诏书看古代农忙止讼文化

所谓农忙止讼是指在农忙季节,为避免妨碍农时,停止受理田宅、婚姻、债负等民事案件。《礼记·月令》曰:“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不过,这里提及的只是“仲春之月”,没有明确指出是因为农忙而“止狱讼”,且“止”的是“狱讼”,不只是“讼”。汉代以后时有统治者专门颁布诏书,要求农忙时节停止案件审理等一切不···

【谷城大熊】农村水边的野草,不仅是《诗经》中的“辣椒”,还能用来酿酒捕甲鱼

大多数人都会将不认识的草本食物种类统称为野草,说来也是让人感慨颇多,要是让大多数年轻人往农村中走一趟,那可能漫山遍野长得都是“野草”了。

【彭林】三星堆扭头跪坐铜人头饰中的“頍”与“纚”

2021年5月,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出土3件铜扭头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一致,通高29.9厘米,身体略向左前方倾斜,头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年代大约在商代晚期,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细腻。

【徐渊】吴承仕先生与《三礼名物》

1926年1月10日(农历乙丑年十一月廿六),吴承仕上书章太炎论“古今文”(《华国》第二期第十二册)。是时,吴承仕正任课中国大学,为诸生讲《尚书》,“拟仿刘申受之例,别作集注,并仿江、孙之例,细为疏释”。此时吴氏的学术研究计划以《尚书》为中心。吴承仕认为“今古文说,与今古文字异撰”,并举《白虎通》说“九族”用的是今文派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