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详细探讨了六朝的志怪,当论及颜之推《冤魂志》时,云其“引经史以证报应,已开混合儒释之端矣”。这一论断表明,鲁迅已经意识到六朝志怪与儒家经典之间存在联系。六朝时期,儒家经典是士人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士人的创作受到经传影响颇深。干宝在编纂《搜神记》时即取法《春秋》经传,从内容形式到思想旨归···
我国法律实务界和法学理论界应当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体案例中的理解、研究和应用,让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司法实践中绽放出新的智慧光芒,也为其他国家法院审理类似案件、为国际社会制定相关规则提供重要参考。
《论语·述而》大多记载孔子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的纲领、内容、方法与旨趣等,从中可以窥见孔子的教育境界和生命理想。其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非常精练,只有四小句,总共十二个字。
士子希望获得科举成功,其选择本经时就绝不能盲目,而通常要考虑家庭及地域的科举风气。久之,便形成了某个地域范围内士子研习同一部经典以应科举的传统。这种一个地域集中地研习某种经典以应科举的现象,可称之为明代科举的“地域专经”。台湾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教授张艺曦曾谈到:安福《春秋》学与浙江会稽、湖北麻城并称为全国三大《···
迄今为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已发布13辑清华简整理研究报告,凡64篇简文。清华简公布以来,以其丰富内容和珍贵文献价值,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极大反响。清华简向以经史类文献而著称。
“名”的议题在先秦一时盛极,却于秦汉之际日趋式微乃至中绝。然而,立足于“新名学”的视域,汉代仍然有名学,有别于受西学影响而局限于逻辑与语言的狭义名学。汉代名学侧重伦理的、政治的“名”,注重从“正名”到“正政”的致思进路。作为方法的“正名”也并不属意在是非的意义上追求名实相合,而落实于经典诠释与字义训诂。对此可以从作为汉代···
长期以来,近代知识方法(名言方法)主导的“名学”研究于宋代关注不多,且贬斥其伦理政治(名教)意涵。
这首夸耀状元登第的诗,出自宋人汪洙的《神童诗》,目的是劝勉学童用心于科举功名。殿试放榜时,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尚书·五子之歌》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应该是“民本”一词的源头。这八个字可圈可点。“民”是国家的根“本”。“固”,在农耕文明的状态下有安居乐业的意思,有生活资料充足的意思,还有精神世界稳定的意思。由于中国古代生产力较为落后,大家必须团结一心才能面对各种灾难,所以,这种民本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是应该同情理解的。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儒家实践智慧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它要求人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与伦理情境中,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与对象作出灵活应对和恰当决策,这体现出一种方法论智慧。
在现代汉语中,“一贯”有两大含义,一指某种始终不变的状态,二指用某一个道理去贯穿万事万理。
宋婺州唐宅刻本《周礼》十二卷,东汉郑玄注。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曾入太学受今文《易》学与公羊学,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后师从马融,学古文经学。郑玄潜心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群经,自成一家,人称“郑学”,为两汉经学集大成者。
《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时任四门博士。文章中所谓“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唐人并没有否定这样的断文识字的教师,而是指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明清之际,天崩地解。与明代覆亡相随的,不只是简单的朝代更迭意义上的亡国之恨,更有与夷夏之辨紧密关联的“中国沦亡”之痛。王船山(1619—1692)早年积极用世,对时代问题有着深切感受。中年之后,托迹山野,怀着“七尺从天乞活埋”的痛郁之心,从事“六经责我开生面”的伟业。其中,他沉思性与天道,批判宋明理学关于天道之理及人自身存···
作为清代最大文派的桐城派,发展历程几乎与清代相始终,不仅文章冠绝有清一代,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等诸多领域成就斐然,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具有源远流长的礼乐传统。礼仪教化为历代王朝所重,清朝在承续传统的基础上更凸显出时代特色。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自产生伊始即与王朝正统、华夷观念紧密相连。自元代突破“华夷辨防”,赋予“大一统”疆域“大规模统一”之新意,疆域“大一统”与推崇统绪、正朔建制“统于一”等共同成为王朝正统阐释的重要话语。明初政制多有承元,正统阐释中除宣扬复先王之旧外,亦标榜“君主华夷”的“大一统”。天顺朝编纂的《大明一统志》(以下简称《一···
朱熹的天人观念,是其对宇宙与人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朱熹认为,“天降生民”的过程中,天赋予人理和气;天人共享同一天理本体,又由于气的运动,人与人之间出现智、愚、贤、不肖的差异。朱熹的天人观念为他的政治哲学推衍创造了空间。天能生人,但不能参与人间事务的管理,这时便需要圣人的治理,以使人类社会的秩序符合天理。
“万物有情皆可状”,这是北宋邵雍哲学的理路,也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观物,是主观有意地观察事物,去寻求物理,寻求摄取主观所需,寻求理趣以愉悦并升华主体的精神。宋人关注自然与日常的书写,本就形成了宋诗独特的理趣。邵雍的观物之诗,则更频繁地取象于自然世界和常用简易之物,从这两重观照中分别推寻物理,最终把握大千世界···
“六经”有两种主要排列次序,一是以《诗》为首,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一是用《易》居前,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两种不同排序的原因,学界认识视角不一,因而分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