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沂】《论语》类文献寻踪

可想而知,孔子弟子三千,登堂入室者七十余人,因而当时一定存在大 量关于孔子言行的记载。“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论撰”是否意味着孔子死后, 门人们共同辑录了一部记载孔子佚语佚事的全集呢?

【杨曙明】伯公父簠

1977年8月,陕西省扶风县黄堆公社社员在村南何家沟崖边铲土时发现一个青铜器窖藏。其中出土西周晚期伯公父簠一件,通高19.6厘米,口径28.4厘米×23厘米,腹深6.4厘米,重5.75千克,现藏于周原博物馆。

【陈丽君 李纾】“福”的心理结构与社会功能

五千年华夏文明,有一个字贯穿始终,那就是“福”。“福”是中华民族的深沉文化基因,反映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永恒追求。

【王轶楠】“五行学说”为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带来启示

曾几何时,心理学的量化研究传统与质性研究传统相互诋毁、互不信任,导致当代心理学危机重重。

【葛斯青】修德以怀远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保存至今的古地名都是千年历史的见证。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以数字、字母命名街道不同,在中国,很多地名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彭敏】周敦颐《爱莲说》的经典化

北宋周敦颐(1017—1073年)的《爱莲说》自南宋后为历代学人所推崇,明清以来更是成为童蒙皆诵的经典之作。而《爱莲说》在周子生前并不为人所知,其经典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有着以石刻凝定文本、以评议确定价值、以选本扩大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助推,其背后更是隐藏着道统观念下,传统学界对“文以载道”观的基本认同与对儒家主流文···

【何海燕】东汉墓碑文引《秦风·黄鸟》探赜

汉代厚葬风气日炽,“起冢茔,立碑颂”(《后汉书·崔骃列传》)以彰孝道的思想和行为,推动着墓碑刻文的发展和繁荣。

【李尚信】容肇祖的易学研究与贡献

容肇祖先生是海内外知名学者,在哲学、文学、历史、民俗学、古籍整理等多个领域均有卓越成就。易学虽非容肇祖专门研究对象,但《占卜的源流》及其著述所涉及的易学内容,体现其广阔的学术视野,彰显了他在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在中国易学发展与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

【陈翠玉】从汉元帝诏书看古代农忙止讼文化

所谓农忙止讼是指在农忙季节,为避免妨碍农时,停止受理田宅、婚姻、债负等民事案件。《礼记·月令》曰:“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不过,这里提及的只是“仲春之月”,没有明确指出是因为农忙而“止狱讼”,且“止”的是“狱讼”,不只是“讼”。汉代以后时有统治者专门颁布诏书,要求农忙时节停止案件审理等一切不···

【谷城大熊】农村水边的野草,不仅是《诗经》中的“辣椒”,还能用来酿酒捕甲鱼

大多数人都会将不认识的草本食物种类统称为野草,说来也是让人感慨颇多,要是让大多数年轻人往农村中走一趟,那可能漫山遍野长得都是“野草”了。

【彭林】三星堆扭头跪坐铜人头饰中的“頍”与“纚”

2021年5月,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出土3件铜扭头跪坐人像,大小、造型一致,通高29.9厘米,身体略向左前方倾斜,头微颔并扭向身体右侧,年代大约在商代晚期,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细腻。

【徐渊】吴承仕先生与《三礼名物》

1926年1月10日(农历乙丑年十一月廿六),吴承仕上书章太炎论“古今文”(《华国》第二期第十二册)。是时,吴承仕正任课中国大学,为诸生讲《尚书》,“拟仿刘申受之例,别作集注,并仿江、孙之例,细为疏释”。此时吴氏的学术研究计划以《尚书》为中心。吴承仕认为“今古文说,与今古文字异撰”,并举《白虎通》说“九族”用的是今文派欧阳···

【郑治文】“礼者,人道之极”: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之于儒学发展的典范意义在于昌明周孔之教、增辉礼义之道,建构了以“礼”为第一原理的新型儒学思想体系,从而继孔孟之后又一次实现了对“礼”的创造性转化。不过,与孔孟纳“仁”于礼、以“心”释仁的内向运思不同,荀子对“礼”的重新阐释是从礼义群分的客观视野着眼的。为此,他以“分”论礼、以“法”说礼、以“伪”释···

【陈君】《大学》《中庸》的经典化及其现代意义

《大学》《中庸》原是先秦儒家的两篇文章,为孔门“七十子后学”所撰,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大学》主要讨论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主要讨论性命之学和中庸之道,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赵培】两周学术生态变迁中的《书》学

作为《书》类文献权舆之《坟》《典》类文献,其存亡情况,章学诚云:“左氏所谓《三坟》《五典》,今不可知,未知即是其书否也。

【张学谦】纬书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

所谓“纬书”,是指兴起于西汉末、定型和尊崇于东汉的一类冠以“河图”“洛书”及七经之名、伪托上天及圣人神化儒学的文献,东汉人习称“图谶”。“纬”名的出现实际上迟至东汉晚期,是时人“纬以配经”观念的一种反映。

【陈丹】儒学阐发不只注疏释义,需多些时代之问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通过对话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其中的儒学“登峰”研究,有助于更好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智慧,提升儒家文化传承创新话语权,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郭齐勇】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课题。面对时代的挑战,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虚心学习各国、各民族、各族群的经验,博采众长,援外于中,同时调动自身的文化资源,努力推陈出新,返本开新。

【杨英】秦汉魏晋南北朝礼制与国家治理

中国古代的“礼”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国家治理”是指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治理主体来管理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目前已是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的热点。

【袁陇珍 隆滟】《孝经》 外译推进中华孝文化国际传播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标识之一。《孝经》全面继承和阐发了孔子、曾子、孟子等先贤的孝道思想,贯穿着“孝”是“诸德之本”的立场,弘扬儒学“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重视家庭伦理与道德规范,长期以来被尊为“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儒家经典,构筑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石,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