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承】“鲁壁藏书”与“伏生传书”

公元前213年,秦朝博士官们一次关于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争论,引燃了秦始皇焚书的烈火。大秦帝国颁布实施《挟书律》和焚书令,《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官私藏书“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苏晓冰】阳明心学中的人与宇宙

汉斯·约纳斯曾经提出,“人与自然的二元论是虚无主义处境的形而上学背景”,这一判断直指现代人的生存处境。

【徐波】由比喻的流变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比喻,又称譬喻,是人类思维中一种常见的说理方法,它的特色在于通过某些人们已经较为熟悉的事物去解释另一些熟悉度较低或者更为复杂的事物,从而实现说服、推理或者论证的效果和功能。古今中西的经典中有大量精妙而富有寓意的比喻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先哲们经常在谈玄论道的时候借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如“水”“苗”“种子”和“镜子”等···

【龙跃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现代大学书院制研究

现代大学书院制,这是近年来流行于中华大地高教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香港中文大学是实行书院制成功的典范,书院制是其最重要的办学特色。

【王钦伟 高尚君 陈国华】儒家文化与荣氏家族的渊源关系

孔子与荣氏鼻祖荣启期畅谈“三乐”的故事,2500年来一直传唱不衰,也成为“知足常乐”之典;荣氏一世祖荣旂,自幼亲炙洙泗,从游孔子,帮助孔子删诗、赞易、序书、定礼,共维斯道与不坠,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荣氏后裔,秉承儒家文化,实业兴国救国,积德行善,扶弱济贫,兼济天下,成为一代儒商。

【辛亚民】把握文体特征 探求《周易》 本义

《周易》卦爻辞年代久远,文辞古奥,素来以难解著称,古今学者的解读可谓言人人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卦爻辞自身的特殊“文体”是其重要原因。因此,要探求卦爻辞的确切意蕴,必须把握其“文体特征”。笔者将《周易》卦爻辞的文体特征总结为三点,即象征性、押韵性和多义性,以此尝试对卦爻辞做出符合原意的解读。

【钮则圳】孟荀哲学中的“规矩”譬喻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不仅是中国古代工匠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圣先贤哲学讨论时常用的譬喻。然而,正如《淮南子·齐俗训》所言:“若夫规矩钩绳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规和矩本来只是校正圆形与方形的两种器具,如何运用“规矩”来进行譬喻说理,仍然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为先秦儒家发展之两翼的孟子与荀子,就是善于···

【林卫辉】《诗经》里的五谷杂粮

古往今来,吃饱饭从来都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先民从采集、狩猎到从事种植、养殖,从有一顿没一顿到基本能吃饱,这里面最大的贡献是粮食。

【陈良】鹅湖之会: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场民间学术交流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朱熹与陆氏兄弟相会于江西信州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学术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首开民间学术交流之先河,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向净卿】《中庸》“半涂而废”新解

《中庸》第十一章云:“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其中“半涂而废”一语,过去多解释为中途放弃。这种解读显得语义突兀、逻辑不通。参照《论语·雍也》《礼记·表记》“中道而废”的表达,《中庸》的“半涂而废”还存在着其他解读的可能性。

【陈永跃】孚,何以让人心悦诚服?

在工作生活中,对于身边说话办事让人心悦诚服且享有声望的人,人们常以“深孚众望”称许。这个“深孚”当然是此人以一贯的稳妥、诚实、敢为等方式赢来的。但返本溯源,“孚”字的本义却是由禽孵其卵,足期破壳出生而来。那么它是怎么生发并引申成为“诚信、信任与信服”之义呢?

【毛振华】东亚丝路文明与汉籍的传播

古代东亚的丝绸之路以中国东部为起点,向东抵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东亚诸国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汉籍伴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拓展,成为东亚诸国交往交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通过遣唐使、海上贸易、僧侣交往等方式传播出去,为东亚日本本汉籍、高丽本汉籍的成熟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辉煌一笔。

【程水龙】《近思录》在朝鲜的本土化及其特色

宋代新儒学于高丽朝后期传入朝鲜半岛(以下简称“朝鲜”),随后呈大发展之势。朝鲜王朝建立后,在其国王、众多贤臣的积极推动下,被其继承、改造的朱子学便居于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曹洁】日本《近思录》文献本土化特色及意义

宋代新儒学在镰仓时代中期传入日本,在室町时代已占据统治地位,后逐渐成为其社会的儒学主流,在江户时代影响甚大。中土《近思录》文献至迟在江户时代初期已流布日本,中村惕斋说:“天下古今之书,莫贵于《六经》《四子》,而次焉者独有此篇。”

【李文文】从观周到从周 ———《孔子家语·观周》篇研究

《孔子家语》(以下简称《家语》),其中的《观周》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到周都洛邑参观访问的情况。

【徐时仪】朱子语录在东亚文化圈的传播

朱子语录是朱熹与其门人讲学问答的现场实录或事后追忆的纂辑,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朱子针对南宋社会现实,诠释经典所载圣贤之语,以口说独语或诘难论辩的形式表达其所欲说的见解,既关注训诂考据,又重视发明义理,主张以心明经,致力于凸显言说者独立思考的问题指向和忧人忧心忧道的人文情怀。这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的演变脉络、南宋···

【萧放】欢笑尽娱,乐哉未央:古代诗词中的春节新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民俗称为大年,其核心内容是辞旧迎新,祈福团圆。围绕着除夕与新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团圆吉祥是春节恒久的主题。人们享受春节,歌咏春节,春节团聚、朝会、拜年、饮酒、游赏等节俗都是历代文人学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古···

【张昭炜】激活阳明学研究的时代力量

任何一种学说要想保持活力,必须回应时代问题,在新的语境下再诠释、再创新,阳明学也不例外。近年来,学界有关阳明学的研究日趋升温,其带来的问题亦随之渐显。这就需要明确阳明学的特质、综合认识阳明学的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前瞻阳明学的研究方向。

【陈绪波】先秦儒家眼中的生死与鬼神

魂、魄观念是先秦儒家对于生死的最基本认识。按照古人的解释,人呼入呼出的气叫作魂,耳聪目明叫作魄。由于魂所具有的这种气多具有神秘性,故后人往往称之为神魂;魄所具有的耳聪目明等感官功能则多与人的身体相关,故后人往往称之为体魄。神魂与体魄,也就是我们当下所讲的精神与肉体。人活着的时候,魂、魄具在,将死之时,魂气离开···

【王云路】古今一理:《论语》中几个常用字词的辨析

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天两千余年,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它所使用的语言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是佶屈聱牙、生涩难懂,还是明白晓畅,人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