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奥多·达林普尔】当官的快乐

作为无足轻重者本身并没有任何过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无足轻重者,或者在很多方面,我们都是无足轻重的人,但是,野心勃勃是让无足轻重者成为危险人物的关键因素。

【杨金卫 张恒】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公”“共”思想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其中许多概念、观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历史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华民族的精神,推动了历史发展与进步,而且具有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潜质。对这些概念、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可以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思想观念、精神品质、道德风尚、行为规范,引导人们形成适应新时代···

【张洁洁 宋宇】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交结的现代诠释——《仁与共在——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常青藤,是中国文明构成的重要思想根基,时间赋予了它惊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的一般大众化内涵与人们的行知悄然融合,深刻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对生命的关怀是儒家思想中“仁”的体现,这个过程始于孝悌亲情,逐渐从关怀个体人生直至深入宇宙生命,它···

【刘书芳】从《诗经》走出去说起

法国汉学家马伯乐曾说:“中国是欧洲以外仅有的这样的一个国家:自远古起,其古老的本土文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世界汉学诗经学》丛书(四册),在充盈学术蕴味之余,为读者带来了别样的文学之旅,并体味在以往的某些时段,那些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与《诗经》有关的事情。

【尹传政】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

【陈晓霞】孔子的衣食观

衣食乃人人之所需,它关乎性命与健康,更关乎礼制与德行。孔子把礼制思想贯穿于饮食之中,依礼而衣,非礼不衣,衣着得体;依礼而食,非礼不食,饮食有节。孔子通过衣食行为充分体现了尚礼、守礼的圣人风范,践行着儒家中庸思想和高尚仁德。孔子的衣食观是人们在新时代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大健康的智慧源泉。

【蒋波】龙在器上:商周青铜器与早期龙形象

龙在古代被誉为“鳞虫之长”(《说文解字》),具有神圣不可亵玩的特性,同时又为人们熟知和亲近。自我国石器时代起,龙的形象就存在,商周典型器物青铜器上亦有诸多龙的造型或局部装饰元素。

【马玉琴】陈献章与明代文风转向

陈献章(字公甫,人称白沙先生)是明代理学转向心学的关键人物,在哲学研究领域备受重视,但他在明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却甚少有人提及。陈献章的文学主张与写作,打破了明代前期台阁体主导的“阘冗肤廓,几于万喙一音”的文坛格局,并对李贽、公安派的文学观念及晚明重自我、重真情的文学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姬丽君】“太平”理想影响两汉政治文化

汉代开始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之策,但汉儒具体的治国理想和蓝图是什么,又如何实现这种治国理想和蓝图,却是不甚清楚的。其实,在宏大的政策口号背后,隐藏的是更为深刻和丰富的思想创造。两汉时期的“太平”理想伴随着“独尊儒术”国策的实施而兴起、兴盛,在两汉时期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两汉时期政治文化产生了重···

【魏衍华】《孔子家语》与新时代的“论语学”

从《汉书·艺文志》、孔安国《孔子家语后序》等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至迟从汉代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逐渐认识到《孔子家语》与传世本《论语》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且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学者们的一种共识,比如历代编修的正史“经籍志”或者“艺文志”皆将《孔子家语》置于《论语》之后,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体现。可惜的是,自唐宋时期疑古思潮兴···

【赵培】《书经》成立的几个关键节点

今传《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五十八篇。此书汉以前单称《书》,汉代称《尚书》,宋以降称《书经》,是汇集古代尧舜、夏商周三代帝王号令、贤臣嘉谋的记录(通过实录或追述的形式)编纂而成。《尚书》在儒家从“五经”到“十三经”的演进系统中始终有着重要地位。《书经》成立涉及《尚书》形成及其地位的···

【王秀萍、贾茵】《孔子世家谱》中的传承与凝聚

家谱是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是传承历史、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孔子世家谱》主要记录了自孔子以来2500多年间,孔子后裔的名称字号、辈分、居住地、有无迁徙、任职情况、子嗣传承、个人成就等情况,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收录范围最广的一部氏族谱系。

【吴根友】从“人文实证主义”到“经典解释学”

近十几年来,本人通过对清代哲学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术、思想的研究,提炼出了“人文实证主义”这一哲学概念。在完成《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后,本人曾一度陷入思想的困境,但在尝试将戴震提出的“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的语言学方法,运用于分析老庄哲学文···

【陆亚平】从阐释学视野看戴震汉学研究

戴震是清代学术全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乾嘉汉学皖派的开创者。与当时笃守汉学家法,认为凡古必真、凡汉学皆是的学者不同,戴震不以信古为目的,而是在考据中阐发义理,对孟子思想进行新的阐释,大胆作出“后儒以理杀人”的论断。被戴震看作平生学术代表作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在当时乃至其身后百余年间并未产生反响,其中的深邃···

【周一瑄 曹炜】明末清初吴地惠氏三代的学术传承

一说到乾嘉学派吴派,惠栋是无法绕开的人物,他无疑是乾嘉学派吴派的一代宗师。惠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学术地位,他之前的三代先人功不可没。正是因为深厚的家学渊源,才使得惠氏家族到惠栋一代终成集大成者。

【刘根勤】子贡:富起来之后怎么办?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中期的学生,师徒二人可谓“相见恨晚”。孔子晚年最大的悲哀,就是儿子孔鲤去世,颜回早逝,子路遇害,这时他最爱的弟子就是子贡,他对子贡寄托了无限希望与期待。

【辛德勇】读《史记》:“文章尔雅”与笺经释义的《薾雅》

这些年在北大教书,主要用业师黄永年先生旧日讲义,给学生讲授常用文史工具书,对辞义训释类工具书中《尔雅》一书的名称,一直怀有一种好奇心,即不知其“名义”何在,也就是想要知晓这书为什么会叫“尔雅”,可又始终“莫名其妙”,实在弄不明白其得名的缘由。

【朱汉民】湖湘士人人格的组合:血气与德性

1854年,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以抗击烽火燎原的太平天国军队,他在《讨粤匪檄》一文中,号召湖湘的“血性男人”加入湘军队伍,为保卫中华文化一战。1915年,蔡锷为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起兵云南,其誓师中强调为人格而战。曾国藩、蔡锷均凸显了湖湘士人“血性”、“人格”的特别价值与意义。

历朝石经《论语》中的帝王讳字

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国家图书馆、孔子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论语》主题展正在展出,展览汇集了东汉、唐、南宋、清历代的石经中现存的《论语》拓片。其中,南宋《绍兴石经》中《论语》刻石共十块石碑,现存七块之拓片全部展出,唐《开成石经》、清《乾隆石经》中现存《论语》的拓片全部展出。

【王志强】中国传统中的“法”与法律人 ——中西早期帝国的比较

在中国传统中,“法”通常指国家制定的规则条文,具有明显的实证主义和工具主义色彩,在价值层面,作为具体规则的“法”需要在实践中与德礼经义等价值原则相结合,因此具有相当的开放性。通过制度形成之初中西早期帝国法律人群体的比较,特别是从社会权力阶层结构的角度,可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以上特色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