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云】汉代章句兴衰反映经学地位之变

章句是汉代儒生治学的主要体式,反映汉代经学的基本发展形态与特征。古今学者多从经学史视域探讨汉代章句的内容、规模、兴衰概况,对“章句”这一概念的衍生过程欠缺系统梳理,就宣帝、章帝时期皇权对章句兴衰所产生的影响关注较少,对章句之弊以及章句“减省”“改定”的学术史意义,也有亟待澄清的必要。

【雷永强 王敏光】郭店楚简儒家乐教思想探赜

诚如王国维所云:“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郭店简文的发布,轰动一时,推动学界简牍研究热潮。郭店简中的儒家文献早于《孟子》而成书,其所反映的是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重要儒家思想,是我们考察孔、孟儒学思想的“纽带”。其中的乐论部分,为我们厘清孔、孟之间乐教思想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一手材料,在先秦儒家乐教史上具有···

【杨杰】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家的天人观

“天人之际”是先秦诸子学的重要议题,其成果蔚为大观。郭店楚简埋藏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其思想形态当介于孔孟之间,学者多认为其中的儒家竹简与思孟学派有关。在郭店出土的804枚竹简中,《老子》《太一生水》《说之道》是较明显的道家材料,其他十三篇则被视为儒家作品。

【胡晓明】孔学堂的秘密

现代人对大自然欠下了太多的孽债,一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譬如全球的天气,今年竟然热成了这个非人的样子。现代人不断通过返回自然的方式,重新去反思,去还这个债、赎这个罪、消这个孽,去见天地之心,神明之容,十里河滩与孔学堂就是一个“返自然”的正果,这是一个当代绝大的艺术品,极美又极富思想内涵。

【周宝银】康有为运用“三世”说诠释近代社会变革

汉代今文经学者在解释《春秋公羊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三世”思想。清代中叶,公羊学再度兴起,“三世”说重新为一批学者所重视,并借以评判时事。清末,康有为以《春秋》“三世”说作为其经学诠释的主线,结合《礼运》“大同小康”发“三世”之说,并与西方进化论相契合,以此理论诠释近代社会变革,应对当时内外日蹙的局势。

“海滨邹鲁”从何而来? ——从科举兴衰看潮州千年城市发展

在潮州这座千年古城的众多名片中,“海滨邹鲁”以其古朴典雅奠定了这座城市崇文重教的底色。

【邵凤丽】肃穆与欢愉:传统中元的复调与变奏

人们向来认为中元节是一个肃穆的祭祀亡灵的日子,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元节也曾是秋天里的一个欢愉的节日。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七月十五、七月半等,曾是一个十分盛大的节日。

【刘余莉】学以广才 行方致远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蔡相龙】大智大勇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这首热血的《孤勇者》,唱出了多少人内心的坚守与倔强。何为孤勇者,那是一个个能够忍受孤独,面对世界的残酷与黑暗,却依然勇敢的人。一个“勇”字,为身处艰难苦难的人注入了无穷的能量。

【何怀宏】我们想要怎样的人类文明?

如果对人类文明的开始一端和现代一端进行比较,人类在现代的确取得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在物质和科技方面。但也有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根本问题:物质文明本是基础,也的确是必须优先满足、绝不可缺的,但这基础到了现代却变成上层建筑和最高的价值目标,似乎所有成就都需要通过物质收益来衡量,人类所有聪明才智都需要投入在···

【张锦枝】又一次人文主义的觉醒

如果说唐代通过科举制部分打通了平民晋升的通道,那么宋代的教育和选拔更加彻底。由于民众素质的提高、信息传播能力的增强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情怀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中国传统的古老智慧总因人类命运和处境的相似性,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散发出光芒

中国爸爸节,不仅有感人的历史故事,还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在宝岛台湾,每年的8月8日,是中华民族自己的“父亲节”,也叫“爸爸节”、“男子节”。这一节日背后不仅有感人的历史故事,更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这一天,让我们省思父爱如山,让我们礼敬中华孝文化。

【王彬】永乐大典本《大全赋会》残卷的文学史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卷191集部总集类“存目一”著录《大全赋会》50卷:“不著编辑者名氏,皆南宋程试之文。案宋礼部科举条例,凡赋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其官韵八字,一平一仄相间,即依次用;若官韵八字平仄不相间,即不依次用。”《大全赋会》所收作品皆为“南宋程试之文”,而宋代科举所考之赋实为律体。由此可知,《大全赋会》是一部收录南···

【韩星】“中庸之强”的四重境界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强者,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富强,但是怎么理解“强”?什么是有意义、有价值,应该追求的“强”?

七夕的十个小知识:可以互祝节日快乐不?

“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即将到来的七夕是个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日,许多知识有趣又令人深思。

【王杰】七夕节的诗词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

【杨建海】传统互助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先秦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到当今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助的表述虽有变化,但其实质一直常青。尤其是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互助养老作为一种贴近中国风土人情的养老方式悄然兴起。在当今崇尚多元治理的社会格局中,互助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世愉 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

【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东晋南朝以来,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皇权主要依靠士族支持,以致皇权极不稳定。隋文帝取代北周之后,为了防止“关陇集团”等士族势力过分强大,威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实行了“偃武修文”的政策,废除了士族赖以维系的选举工具——察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