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儒家修身传统与中国哲学重建 ——评陈立胜先生《从“修身”到“工夫”》

陈立胜先生《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一书试图回到源远流长的儒家修身传统来重建中国哲学。在这部具有典范意义的著作中,作者以其恢宏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哲学洞见,把儒家修身传统划分为春秋战国之际的德行培育时代、唐宋变革之际的心灵操练时代、清末民初的“过渡时代”、当今“人机之辨”的新时代,并藉着“轴心时···

【王一凡】简评“‘尚书’源于礼仪”说

相对于其后的断代史研究,先秦史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流传至今的材料较少。尽管近些年出土了一批先秦文献,例如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和部分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但史料匮乏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观。这就使得先秦史研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过也为创立各种学术主张、由已知探求未知提供了条件。

【钟进文】仁·共在·命运共同体 ——读《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塑造、培育积极正面的人格,其中儒家“君子”的人格,为历代国人接受且推崇。以仁待人、和谐共在是君子必备的素养。

【邓林岩】时代命题与儒学之交融 ——读《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

中国作为拥有古老智慧与丰富传统思想资源的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联结点上,如何利用好传统思想资源交出一份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答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回溯过往的历史风烟,在细密的历史针脚间把握到相同的时代脉搏。振东老师的新作《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在此意义上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答。走进《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再次···

【田兆元】尝试以建立母亲节谱系的思路建立中华母亲节

和节日节气相关的民俗,传承了上千年,蕴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但在某一个时刻,我们仍会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的名字惊艳,会被元宵的“花市灯如昼”打动,会在春节和中秋从遥远的他乡奔赴故乡。民俗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属于中国人的记忆。

【许石林】所有立于诚的文字,必然对世道人心抱有谏诤之意,容易惹人不高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穀水》:“又逕明堂北,汉光武中元元年立,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于其下,为辟雝也。”

【房伟】礼主异,乐求和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这首《大不自多》的浙江大学校歌是现代新儒家“三圣”之一的马一浮先生所作,80多年来传诵不辍。

【佩德罗·布拉斯·冈察雷斯】后现代生活的不和谐音

伟人创造历史的理论的优美和真诚是承认人类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而非社会工程师提出的改造工程强制实施产生的结果。

【科斯提卡·布拉达坦】唯一能忍受的方法

博罗夫斯基被埋葬在华沙军人公墓,场面隆重肃穆,倍享哀荣。乐队演奏“国际歌”。闹剧现在已经结束了,不过,最后的笑声不是他自己发出的。

【斯蒂芬·卡塔纳】激烈反叛与洋洋自得

本文探讨三位革命思想家及其创造政治进步的观点。

【西奥多·达林普尔】漫步于剧烈变动的世界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悲剧,或者至少其悲剧维度是难以避免的,虽然有人的生活中包含的悲剧比他人更多一些。但是,人人的生活中都包含悲剧。

【王小塞 提摩西·威廉姆森】哲学与常识(2):培养好奇心

王小塞 提摩西·威廉姆森讨论了好奇心和常识的关系。

【基兰·萨蒂亚】私人信息也是哲学

本文评论的是维特根斯坦早期私人笔记的英译本。

【琴太嬿】第一个独裁者:波普尔的柏拉图

《开放的社会》出版75年之后,它在当今或许是最有说服力的一本书,既展示了干脆的起源故事的诱惑力又探讨了难以驾驭的棘手难题,因而在哲学界一再被讲述。

【扎勒斯·考克斯】存在之善

本文谈论无论人生带来了快乐还是痛苦,生下来的价值就是有能力体验这一切。

【鲍鹏山】孔孟的身份意识

所以,孔子至高无上。他,作为孔子的代言人,在当世,唯我独尊。

【何然】君子何为?

孔子向子夏提出,要学习成为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的要求。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形象,我们在生活中,称赞一个人的品格,会说这个人是个“真君子”,同时,君子小人的判分,在我们生活的语境中也常被提到,那么,具有怎样品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呢?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是怎样的呢?

【个厂】一百年前的五月四日,梁任公开讲“先秦政治思想”

一九一九年五月二日,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申报》刊布了时在巴黎的梁任公发给国民外交协会的电报,并同时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两天后,高呼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之北京学生,涌上街头,火烧了赵家楼。

【高丹】风雅夏:赏牡丹、读《聊斋》、尝夏鲜

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立夏节气到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郭齐勇】近50年中国哲学史研究涌现的新议题和新贡献

1982年衡阳召开“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郭齐勇和学长、同学随着导师萧萐父前往,亦随师拜访张岱年、石峻、任继愈、冯契等老先生、老前辈,并结识了他们的弟子;1980年代初,汤一介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请来梁漱溟等前辈讲课,郭齐勇作为第一班学员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