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伟】礼,要“应时”

也许,中国人是世界各民族中对“时”最为敏感的族群。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察自然而窥测天道的结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地自然有条不紊,和谐有序。尽管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明智的古人从来不否定天时的重要性。天时是“道”的某种体现,违逆天时,其实就是在背道而驰,是万···

【朱锋刚】王夫之论荀子

身处鼎革之际,王夫之在体会、省察理学之于经世意义的过程中,诠释经典之新意,评议诸子之得失。他对荀子着墨不多,除了引用《荀子》来证明某些史实外,只评议了荀子的思想动机、荀子与法家的关系及其性恶论,认为其思想动机不够深远,见识亦不精深。

【孙海燕】“禅悟”:儒家心学形成的一大助力

“朱陆之辩”作为宋明理学中的一大“是非”,是在“援禅入儒”的思想史背景下展开的。朱子多次批评象山“近禅”,象山对朱子也多有非议,如说:“朱元晦泰山乔岳,可惜学不见道,枉费精神!”事实上,象山说这句话时,朱子的道德学问早已名重当世,他何以还要批评朱子“学不见道”呢?象山本人究竟“见”了什么“道”,从而有了“叫板”朱子的底气?

【吴钩】《梦华录》细节:宋人上衙门告状不下跪

闲时看过一些宋代背景的古装电视剧,如《包青天》、《少年包青天》、《大宋提刑官》,剧中都有司法审讯场景的再现。我发现,所有的导演都是这么表现宋代审案的情景:诉讼两造被带上公堂,下跪叩首,然后整个受审的过程都一直跪着。

【刘震】孔子与《系辞传》成书

今本《易传》共七篇,《系辞传》是《易传》七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彖传》《象传》《系辞传》均是分为两部分,故在七篇的基础上增加三篇,汉代人将其统称为《十翼》。然而这《十翼》的篇章与篇章之间,无论是写作风格还是所包含的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甚至也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周易》在···

【翟晗】开启“现代中国”的思想时刻

当代中国从何处走来,近代中国从何时开始,这不仅是个学术思想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套用某种政治话语,而是因为1840年切实构成了后续救亡与启蒙、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开放诸多命题的思想原点,当然也是文化复兴与国族富强的艰难起点。

【倪佳道明】儒家的自由承诺

我的目标只是询问:儒家拒绝权利,并最终沦为替国家主义社群主义专制形式张目的帮凶,这是真的吗?

【高小强】惟愿“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李景林教授受川大聘请任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月余时间,便开展了“论儒家的教化观念”系列学术讲座,预计要做六至七讲,上周五(壬寅年四月廿七,2022-5-27)下午是系列讲座的第二讲《成德之教:教化与人格养成》,由四川大学古籍所舒大刚教授主持,而我忝列评议人。

【柯小刚】儿童教育与爱的主体间性:《诗经·子衿》中的你我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次是真的快三个月了,自从那天在学校里见最后一面以来。听说明天儿童节,上海的部分学校部分年级要恢复面授教学了。此时读《子衿》,上海的老师们应该会有很多感触罢?

【翟志勇】1840年以来的中国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王人博先生的《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的特殊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个鲜活的实践。

【张祥龙】我与贺麟的师生缘

贺先生个子不高,在家里还常带着一顶软帽,帽沿下露出白发。人极温和可亲,说话之间不时露出真正快活的微笑。他的眼睛尤其清亮,在激动时会放出异彩。

【李竞恒】孟子与许行关于社会分工的大争论

孟子说的“大人之事”“劳心者”或者古罗马人比喻的“胃”,其实都是在表达,社会需要分工,除了一线的生产劳动之外,也需要一些人脱离直接生产,用他们的管理能力、德性、专业知识去凝聚以小共同体为本位的社会自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这门职业就是“大人之事”

【冯哲】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冯哲老师几年前曾在六一儿童节发表随想《如保赤子,心诚求之》。文中提到,人心应像赤子一样,保持纯粹本心,以诚做事,以德养身,才能学以成人。

【杨国强】清末停科举和民初的反思停科举

清末停科举,随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路伸展而四面周延,深度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构架、社会秩序、知识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心中久已有之的观念。而由后来返视当时,则“立沛纶音,停罢科举”之际,严复已比之为“废封建,开阡陌”,并以“造因如此,结果如何”为不敢“妄道”。不敢“妄道”,说的正是停置科举一旦开始,其实际影响便一定会越出“造···

【梁涛】“绝地天通”与中国古代文明道路

“绝地天通”是古代社会的重大事件,对理解古代宗教、伦理、刑法乃至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近代以来的学者如徐旭生、张光直、陈来等都对这一问题表示极大的关注,但由于问题意识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对“绝地天通”的解读亦有所不同。大致而言,以上三位学者分别提出了宗教改革说(徐旭生)、权力垄断说···

【许石林】没有礼尚往来的端午节,什么粽子都没有灵魂

老家宗亲前日周末包粽子,头一天泡米、浸粽叶,第二天包,包得慢,忙了整整一天,晚上煮粽子到凌晨三点。三口锅煮,三几百粽子,亲邻分享之外,郑重其事地专人送粽子给我家出嫁的女儿,送粽子,是关中端午礼俗。

【许石林】“教材插图事件”的原因,一定是你对国家民族失敬了

真是“小人之有过也必文”,出了问题、闯了祸,想甩锅,只要甩得看上去顺溜,也行,“君子可欺以其方”嘛。

【崔进 梁涛】圣人观念稽考

学术界流行的观点认为,“圣”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概念,战国以后逐渐被神话,并形成圣人的观念。如清人朱骏声说:“春秋以前所谓圣人者,通人也。……战国以后所谓圣人,则尊崇之虚名也。”(《说文通训定声》)顾颉刚曾撰有《“圣”“贤”观念与字义的演变》一文,将《尚书》《诗经》中的“圣”字一概释为“聪明能干的意思,没有什么神秘”,认为《左···

【吴琼】近三十年“四书”“五经”俄译状况概述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发展缓慢,一些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儒家文化分不开,于是把目光投向儒家文化,期望从中汲取促进俄罗斯发展的营养,因此出现了译介、研究儒学的高潮”。经过几代汉学学者的努力,俄罗斯翻译了大量儒家典籍,奠定了俄罗斯汉学的坚实基础。“四书”“五经”历来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作。

【冯璠】江藩对汉儒易学的贯通与发扬

江藩(1761—1830)早年受业于江声、余萧客,学宗吴派,博洽群经,尤深汉诂。惠栋倡汉学于江南,他的《周易述》“主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说,皆融会其义”。江藩的经学著述展现出对汉学的尊崇,其中,他的易学著作《周易述补》承续惠栋,依据《周易述》原书体例补“鼎”至“未济”十五卦和《序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