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繁华,还是危机?

一部小说成就一门学问的,似乎惟有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为“红学”。一幅画卷成就一门学问的,似乎惟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为“清明上河学”。

【郑学富】《清明上河图》里的中药铺

生活在北宋末年的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真实反映了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街市繁荣情景。街市内店铺星罗棋布,各类招幌林立,商贾云集,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华的都市景象呼之欲出。

【贺为民】清明节溯源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子推等护送他逃亡。在重耳饥寒交迫昏倒之际,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给重耳吃,救了重耳一命。

【杨朝明 李文文】《大学》中的那个“大”

《大学》共1700余字,论字数,在儒家“四书”中是最小的一部,然而,正如它名字中的“大”所昭示的,它其实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大书,其中包含了中国的大思维、大格局、大学问。

【查屏球】有进士百人的荥阳郑氏家族是怎样的存在

如果从社会结构上来看,唐代仍是世族化社会。虽然科举制的实施已改变了中古世族制的政治功能,但是世族仍是唐人普遍认同的归属

【唐文明】中国思想的转向与经学问题

古典意义上的经学和近代以来的经学研究根本上就是两回事——岂止是两回事,后者根本就是前者的反动!要恢复经学首先就要彻底清理和批判近代以来种种以国故立场、疑古立场或反古立场出现的所谓经学研究,而这亦应当成为终结“五四”之思想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吕雨辰】康有为的孔教革命:基于韦伯“卡里斯马”和“价值理性化”概念的考察

本文所聚焦的是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的孔教思想,和此前此后的一贯观念——即以孔教为“人道教”而区别于西方等国的“神道教”——相对照,此一时期康氏的孔教运动激活了儒学传统中宗教性的一面,而他也以改制教主的使命自许而卓立于世。虽然仅有短短的几年,但这却是孔教唯一富有反传统意蕴的时期,此时恰逢理性化转型关键的“初生阶段”。下文将···

【吴钩】岳飞为什么被害?

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廿九(1月27日),元旦前夕,岳飞及其长子岳云、女婿张宪被执行死刑。据说岳飞死后,岳家后人立有家规:过年不吃饺子,不放鞭炮,不庆祝。但这一家规究竟始于何时,却无从考证。

【姚中秋】疫变: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霸权终结后,中国思想将引领全球价值重建,从个人主义转向亲亲仁民,从厘定权利转向行仁履义。当然,中国将坚持“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古训,从而开启一个思想、宗教多元并存的时代。

【许石林】戏曲分两种:“传统戏”与“痰桶戏”

戏曲贵在依情而就通俗,更应该道不远人,所以说,有些目不识丁的人,也很可能因为天性朴素,不失本份而获得妙谛。

【吴钩】宋朝和尚被告案

佛门寺院,本应远离红尘;佛家弟子,亦当六根清净。不过在宋代,寺院与寺僧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世俗化,比如僧人可成家立业,在京师,“大相寺僧有妻,曰‘梵嫂’”;在广州,“僧有室家者,谓之‘火宅僧’”。岭南寺僧娶妻的现象尤其普遍,据宋人记述,“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即经商),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例有室家,故其妇女多嫁于僧。”

【曾振宇】儒家仁爱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建构在全人类共同认可的道德基础和价值信念基石之上。“爱人类”是儒家“仁爱”思想底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儒家思想的现代性价值不可低估。

【于建福】依于仁义 守望相助——由“伯牛有疾”说起

数千年人类文明史,不时有瘟疫肆虐,人类与瘟疫病毒的较量从未停息,或将继续。医学“妙术”固然是战胜病毒之利器,而百姓“仁心”尤不可缺席。愿疫情中的普罗大众,依于仁义,患难与共,同舟共济;愿芸芸众生,居安思危,凝心聚力,守望相助。

【胡骄键】建构—认同结构:国族认同的儒家式化解之道

国族认同问题不仅是现代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问题,也是许多国族都存在的问题。儒家礼教传统其实存在着一个一般性的关于国家“建构—认同”的基本结构。只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礼教传统内涵的错位认识,使得这个结构一直隐而不显。澄清儒家礼教的基本结构,并在现代性的基础之上重建儒家礼教,或许能为解决全球性国族认同问题提···

【詹姆斯·汉金斯】文艺复兴风格的社会隔离

研究历史的安慰之一是,无论局面变得多么糟糕,你总能找到历史上的某个时刻与现在一样糟糕,甚至比这个时刻更糟糕得多。

【吴圣正】继承传统与立异标新——张立文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张立文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有着杰出成就,是该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张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起步于宋明理学研究,其《朱熹思想研究》是学术界第一部研究朱熹思想的专著,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