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时期,文化领域发生了显著变化,诗经学研究逐渐突破汉代诗经学束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南宋中期的朱子是在诗经学理论和注解《诗经》两个方面皆有所创获的代表性人物。他对于《诗经》演进历程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在审视历代诗经学者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自成一派,既上承汉代诗经学,又下启清代诗经学,还影响着现代诗经学。
在易学史上,元代常被看作一个成就寥寥的时期,学者常以“株守宋儒”一语概括。诚然,如从传统的象数、义理二途而言,元人确实未能突破宋儒藩篱。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朱子易学诞生于南宋后期,正是在元代才走上了全面繁荣与飞跃式发展之路,这也是元代易学有别于前代的最大特征。
各坊工价,总以九九平九五色(99银),按日按工给发,钱照时价高下
对联这种文体极可爱,它通俗但绝不简单。能让人喃喃吟咏或高声朗诵的对联尤其好。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崇德观念发端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不过,较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与思想则是在西周以后产生的。
这篇“国粹多是国渣“,李零教授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中国是个大杂烩,说到底是个空篓子。可能李零教授所看到的“三古”本来就是如此。庸俗的实用主义与虚无的拿来主义,从来大抵是配在一起的两种元素。如此说来,李零教授在《我读论语》中说有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我以为他会不会在反其道而行之。
风俗习惯并非随时随地适应顺遂于任何人,可以说,之所以是风俗习惯,就在于它在执行过程中,会裁抑个人的行为和情感,这种裁抑是强迫性的,且从未停止。这正是风俗习惯的价值,简单说,就是取大多数之宜,方便大多数。
一直以来,许多人对于宋代,是存在成见与偏见的,比如一说起宋朝,马上就会联想到“积弱积贫”。
《尚书》被称为中华治政元典,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早期历史记忆。历代学者对它的形成、训释、流传等学术难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研治《尚书》的专经学问——《尚书》学。自20世纪初以来,大量出土文献被发现,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尚书》学研究。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的支撑下,从比较学、文化传···
曾经用暖水瓶做粥,其法为:开水不要灌得太满,将生米放进去,盖上瓶盖儿,放一晚,次日早晨,倒出,生米已经变成晶莹鲜白的粥!不知道这样做究竟好不好,作为单身汉,或野外生活的权益之计,试试可以。我曾经在大学宿舍用这个办法做黄豆,很成功!
《孟子》作为一部重要的先秦儒家著作,不仅集中反映了孟子本人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还反映了孟子对于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理念。
媒体的朋友邀我作为作者本人,就自己新出的一本书来“现身说法”。对于这样的一番美意,我虽则随口就答应了下来,却又不得不沉吟了许久。
据说正在播出的宋朝背景长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再现了宋代雅致的的生活文化,剧中人说出了“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的台词。这句台词出自宋人笔记《梦粱录》,是南宋时杭州的民谚:“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台词中的“累家”,准确的写法是“戾家”,是外行人的意思。宋人认为,这四件雅事···
所谓“最早的中国”,实际上就是中原华夏文明的最早突显所谓“最早的中国”,核心要素有三:一是国,二是中,三是最早。三者之中,某一遗址或文化是否已经进入“国”的阶段,有具体可视的考古材料为依据,其年代是否为“最早”,这是考古学上的相对年代问题,都不难判断。唯有是否为“中”,纯属观念上的认识,未必一定见诸于考古实物,因此最难···
对于深圳这座在改革开放之后快速崛起的城市,商业文化正在成为其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缺失一直是深圳被指为“文化沙漠”的原因之一,如何重塑深圳的城市文化,一直是深圳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之一,这次金心异提出在深圳建设文庙的提案,只不过是最新的一次关于深圳城市文化争论的体现,不管最终是不是能够如其所愿,关于深圳的城市文化讨···
深圳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与追求越来越高涨,特别是在青少年儿童中间,越来越渴望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在深圳,却十分缺乏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共建筑,仅有大鹏所城、东门老街和南头古城有少量历史建筑,但这些历史文化更多是岭南地方文化的符号,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意义。
宋明新儒家借鉴了佛教的“本心”“佛性”等观念,以“仁”为核心,发明了儒家话语下的万物一体思想。在宋明儒者看来,万物处于以仁之生生大德相贯注的共同体中,故需以仁爱平等相待,“一体”之万物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共同体。理学家普遍强调通过心性修养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并将此共同体内的成员看作与自己密切相关。
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发展是持续性的,经由改革和创新而达致社会的稳定是常态,虽时有惰力滋生、脱序现象出现,但不乏内在的纠偏动力,维新机制屡屡将中华民族从危境中解出,走向新生。
二零一九年农历正月初四,是第一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先生百年冥诞纪念日。两岸学界、民众纷纷举行纪念活动,来缅怀一代宗师的儒雅风范和不凡的一生。下文为著名学者宋思伟先生书写的纪念文章,谨以此对孔德成先生表示沉痛悼念和崇高的敬意。
古人读书,讲“法、相、品”。法即方式方法,相就是读书之状貌精神,品即感悟书之五味,但无论哪种,其实都在讲如何读。不过,如何读很重要,但如何才能入读书之门,更为重要,此乃读之筦钥,即读书首先要明白按需应读哪些书,要会按目索书。不然,纵有万般法相品,或不得要领,或终是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