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北宋熙宁年间,有人提出一个“李佳琦之问”:“79文钱贵吗?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收入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那么王安石、司马光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们现在考察一个时代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平民生活水平,通常会采用人均GDP的数据。不过,如果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是古代呢?比如800年前的宋代。
宋神宗熙宁三年,有一个叫唐坰的大名府监当官,在“青苗法”备受攻击之时,向朝廷提了一个建议:“青苗不行,宜斩大臣异议者一二人。”竟然请诛韩琦,借此扫清变法路上的障碍。幸亏那是宋朝,如此极端的意见不可能为朝廷采纳,不过他刻意要表达出来的拥护变法的拳拳之心,显然已引起神宗与王安石的注意。
清代嘉庆《增修宜兴县志》详细记述了南宋时期朱熹写《常州宜兴县社仓记》这篇文章的经过:江苏宜兴县令高商老为解决本县的灾荒,设立了社仓。朱熹对社仓的设立、实际运行存有一些疑虑,但是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社仓确实在赈灾中突显出了其独特功用,最终深表赞许。当时,社仓的设立不仅在赈灾中有效调剂了灾民的粮谷,更为重要的是,···
又收到一则公众号读者的留言,针对王安石“青苗法”的贷款利率提出质问:“贷款是人人都喜欢的吗?半年利息2成,一年四成,这已达上引(饮)鸠止喝的地方(步),那(哪)有人人喜欢的道理,李定之言(变法派的李定称青苗钱贷款在东南很受欢迎),是不要(用)证明的慌言,还在为不知辱耻的李定辩污(诬)。请问,你愿意贷年息四成的货款···
既然这个公号的名称叫“我们都爱宋朝”,那么就来说说我为什么比较推崇宋代,或者说宋代的文明成就有什么过人之处吧。“文明成就”这个概念有点宽泛,我们拆分成几个维度来说。
今天许多人以为皇帝一定是口含天宪、出口为敕,但这一想象并不合宋朝史实。我仔细考究过宋代君主所受到的种种约束,其完备性可谓为历代所不及,既有其他王朝共有的一般性约束,也有其他王朝所无的特别约束。
五代发生了什么,仁玉最清楚。即使否定墓志避讳,我们也不能简单以墓志为据,因陵墓容易被盗。仁玉墓早被发掘过了。仁玉在时,曲阜还有邈支人在。仁玉下葬时,墓志会是被盯上的目标。仁玉墓志不记邈事,大概既为父隐,亦为淡化邈。若末在后周造乱,那么墓志或许透露了一点信息。
按宋朝官制,凡高中甲科的新科进士,一任秩满,便可申请参加馆阁考试,考试合格即授馆职,成为馆阁官,这叫做“试馆职”。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是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夏季,朱熹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进行辩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一次交锋。
在一个文史交流群里,一提到王安石,多数人都表示了批判的意见。有人说,王安石人很坏,鼓动宋神宗针对公论进行打压、禁制。我问:实例呢?举个实例。但就是没有人能提供一个王安石压制公论的实例。所以我加了一下码,在群里说:哪位能够举出实例,我就发个红包。
玄学家们塑造了孔子的三种形象:兼爱济物的君子、体无应物的圣人、游外冥内的至人。虽然形象各异,但孔子在玄学家的笔下都不是被排斥、鞭挞的对象,而是境界高妙、爱民济物的超然存在,是隐藏在世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力量。
总体来看,“盛唐”时期的城市街道与夜晚,其实和宋代以后包括现代人熟悉的那种《清明上河图》式的街道与夜市生活完全不同。
《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是东汉时期刻立于曲阜孔庙中的三幢著名古碑,因其在中国碑刻历史上极为珍贵,素来被誉为“孔庙三碑”。如今,这几幢碑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而和它们一同跨越千年并接受后人瞻仰的,还有碑中所载的四位鲁相。他们是东汉后期相继任职于鲁国的乙瑛、平、韩敕和史晨。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人文化的,以成人为终极目的。忧与乐是人的两种对立情愫,如何调适使之上遂下达、通贯于人伦日用,推展应用于政治社群,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一直关注的重点课题。
孔子没后,弟子依礼为孔子守丧三年,正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这应该是弟子的集体活动,以此来追思孔子。
如果我问你:赵匡胤是什么人?相信你马上就可以回答: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啊。这个答案当然没有错。不过,我们也不要忽略了,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禁军将帅——殿前都点检。殿前都点检,你可以将它理解成国家部队的总司令。这个职位非常重要,正是凭着殿前都点检所掌控的精锐部队,赵匡胤才能够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胁迫后周的小皇帝禅让···
《诗经·豳风·鸱鸮》本周公旦所作,为《诗经》中少数有确定作者的篇目之一,见于《尚书·金縢》。《金縢》述武王卒后,管蔡流言,周公平乱,而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毛诗序》据此言:“《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关于《金縢》所载,古人争议者,在《鸱鸮》诗的具体···
如今,人们常常能够参加各式各样的书展,有综合性的书展,也有专题性的书展,在书展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对于读书人而言,实是人生之一大乐事。其实,在古代,人们也有机会与“书展”邂逅。
科举考试金榜题名,是古人的梦想之一,榜中英才辈出,藏龙卧虎,便是“龙虎榜”。“龙虎榜”并不多见,在中国文化史上,北宋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的科举考试,是一个典型的“龙虎榜”,这一榜汇集了古文大家与理学奠基人,可谓群星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