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章润】文教的意义

我们这拨学人,出生于1950年代中后期至1960年代初期,赶上了允许读书的时光,如久旱逢霖,拼命用功,朝乾夕惕。

【刘梁剑】试问豪杰今安在:从王开祖看永嘉学派一个被忽略的精神面向

居今之世,数百年来高歌凯进的现代文明已经到了某个临界点。展望未来,中国文明在挺立自信之后亟待进一步的觉醒?严中西之辨,忽古今之别,在人类的后经学时代以经学方式“弘扬”儒学,或为今日儒学发展最大之歧趋。孔子生于春秋,而不以鲁国限《春秋》;孔子如生于今世,必不以儒家限中国。人类整体如欲向死而生,必须在根本处转变思想···

【克利夫顿·马克】尚贤观是恶劣的骗局

尚贤已经成为首要的社会理想。无论意识形态如何,各个政客都频繁地谈到这个主题,人生的奖励---金钱、权力、就业岗位、大学录取---都应该根据技能和努力来分配。最常见的隐喻是参加竞争的选手必须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获得与其功德相符的地位。从概念上和道德上看,尚贤被呈现为与世袭贵族制正好相反的制度,在那里,人的社会地位纯粹···

【纪念特稿】我为什么提出“走出疑古时代”丨李学勤

儒家网编者按: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于今晨逝世,享年八十六岁。《原道》创刊号曾于1994年刊发《谈“信古、疑古、释古”》,现重新发布,以纪念之。

【加仑·沃兹】后现代哲学不过是辩论策略而已

马修·麦克马纳斯(Matt McManus)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对后现代文化和后现代哲学做出了很有价值的区分。他认为,后现代文化是新马克思主义者首次理论化的产物,用来指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其主要特征是高度的怀疑主义和对主观性的热衷与痴迷。但是,人们即便不接受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也赞同这个基本观点,即作为21世纪自由民主典型特征的···

【张祥龙】最后的爆仗声:中国文化本能的"节日化"——“节日”现象学刍义

节日虽然与人有根本的联系,却基本上是超人为的。从其本性(第一来源)上讲,节日是不可规定的,不可强迫的。征服者与被征服者、规定者与被规定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主体与客体、观念理性与感官欲望……那里都没有真正的节日。节日是生命节奏与命运感受相交和而生发出的赞歌:它们是追忆之歌,又是希望之歌,也是及时行乐、忘怀得失之···

【谢辉】元人研究朱子易学的成就与价值

在易学史上,元代常被看作一个成就寥寥的时期,学者常以“株守宋儒”一语概括。诚然,如从传统的象数、义理二途而言,元人确实未能突破宋儒藩篱。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朱子易学诞生于南宋后期,正是在元代才走上了全面繁荣与飞跃式发展之路,这也是元代易学有别于前代的最大特征。

【万百安】欧洲与中国哲学的短暂恋爱

美国哲学系在很关键的方面令学生感到失望,因为没有能讲授深刻、迷人、且相关性越来越强的中国哲学传统。在美国121所拥有博士点的哲学系中,只有11所长期开设中国哲学课程。

【姚中秋】从中国视野看五百年世界大变局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把握这五百年的世界历史,既要理解西方现代观念和制度的优长与限度,也要理解中国文明内在的现代性质及其在现代之新生转进。这一点,今天尤其重要。为此,需以新视野重建知识体系,以古老的中国知识消化现代西方知识,是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科斯提卡·布拉达坦】谦逊的人有福了

如果知识不是力量而是力量的反面,会如何呢?我说的是真正的、有补偿作用的知识。比如,要成为正派和体面的人,我们就需要尽可能地远离权力吗?事实上,如果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最高成就源于彻底地抹去自我,这是我们能够触及的生存底线,又会如何?

【丹尼尔·卡尔克】反对道德圣人

美国著名哲学家苏珊·沃尔夫写道,“我很高兴我本人和我最关心的人都不是道德圣人。”这则声明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随笔的开场白之一,沃尔夫在该文中设想了道德完美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如果你参与沃尔夫的思想实验以及她从中得出的结论,你就会发现,该声明能够把人从道德完美的陷阱中解放出来。

【韩星】重建道统,传承文统 ——道统、文统及其关系

道统是儒家圣人之道发展演变的统绪,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主体性丧失,道统失落,急需重建。文统作为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文艺或文化传统,是在道统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历代学者先后提出了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修辞明道、文以贯道等观点,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重建道统,传承文统,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应该是我们当代···

【邱立波】评林少阳新著《鼎革以文——清季革命与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林少阳先生笔下的章太炎,要求读者警醒“以暴力革命为中心”的叙述和建构,注意清季革命之“文化革命”的性质。就全书来看,这一澄清至少有两方面用意。

【李洪卫】仁学的回归与民主仁学的成立——吴光民主仁学的脉络及其前景

吴光的民主仁学特质在“新体新用”,他批评自康有为到20世纪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建构没有实现传统儒学在新的历史时代的真正变革。他既高标传统儒学中的“仁学”内涵,尤其强调其中的道德人文主义,同时加诸新体以“民主”内涵,此即是其最大亮点,也是最受质疑之处。

【齐义虎】民主之外,人类还有其他可能吗?

极权专制的血雨腥风固然恐怖,但代议民主的慢性自杀同样可怕。直接民主已不可行,间接民主又不可欲,我们该怎么办?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难道温水煮青蛙真的是我们现代人无法逃避的宿命吗?

【齐义虎】老百姓更在乎民治还是民享?

中西方在民主上存在共识,都不否认其普世价值性。换言之,双方在民有上是一致的,只是在民治与民享哪一个更具优先性上存在分歧。中国人是实用理性,所以更重视结果,认为民享更实在;西方人是形式逻辑,所以更重视过程,认为民治更珍贵。

【王学典 】近五年来思想文化领域的三大标志性变动

五年前的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视察并在中国孔子研究院发表重要讲话。这一举动意义何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意味着什么?学界曾给出过许多解读,中新社山东头条news微信公众号今天推出的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教授的文章,相信能够给读者更清晰的把握。王学典教授在文章中把中共最高领导人曲阜视察···

【刘增光】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与阳明学的政治意涵

任老师“保守宪制”、“治体”等提法,更能直观明了地揭示儒家思想对于当下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宪制结构的公共意识,并非西方独有,而且是中国自古已有,虽然与西方不同,二者的同异可以“家族相似”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