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不能丢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

中国文化自信的丢失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鸦片战争以后,国家危亡,我们向西方学习,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洋务运动。

【激辩】儒家信仰与同性婚姻能否兼得?(方旭东 范瑞平 邓小虎 唐健 李勇 谢广宽)

同性婚姻是否应当合法化?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不幸的是,伦理讨论似乎不受待见,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乐得三缄其口。《中外医学哲学》本期所登载的三篇主题论文及十五篇回应论文生动显示,伦理讨论富有学术成效,其实大有可为。

【方遥】“天人合一”现代诠释的流变与争鸣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思想中广为人知的命题之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周易》《尚书》《孟子》等经典中都有所反映。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将其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性观念,并广泛利用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资源对其进行重新解读与阐释,而讨论焦点则主要集中在概念理解以及天人合一与天人相···

【柯小刚】爱的工夫:读《诗经·雄雉》

《雄雉》《匏有苦叶》连在一起,一篇写雄雉之飞,一篇写雌雉之鸣,仿佛是两篇相互感应的诗作。两者皆有所求而不意,有所待而不必,仿佛是同一个作者写的两篇,又像是两个作者写的同一篇。

【许石林】许问答001

论事,推其极,则理易明;行事,执其中,则事易成。可是,生活中,多数人是倒过来了,说话写文字,平稳温和,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

【石志刚】履职尽责的古代循吏

吕坤在《呻吟语》中指出:“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虽抱关之吏,也须夜行早起,方为称职。”履职尽责成为官员为官的基础。如果做不到履职尽责,就谈不上做一个好官。

【侯文宜】王夫之“神理”说诗论及批评实践考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故又被称为“船山先生”。其诗学思想丰厚而深邃,在核心命题的阐发和体系的建构等方面,都展现出古典美学发展的高度。其中,“神理”说的提出和批评实践颇值得注意。据统计,在其诗学著作《姜斋诗话》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总共出现了20多次。

【集论】书院制:探索“通识教育”的大学之道(徐雷 李凤亮 周远)

书院是一个教育平台,复旦大学书院制的核心使命是“立德修身”。

【集论】中国书院如何影响亚洲文明(邓洪波 丁淳佑 鹤成久章 戴彼得)

书院,生长于中国,影响在世界。唐宋以来,书院为中国的教育、学术、藏书、出版、建筑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思维习惯及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书院制度也逐渐在国外落地生根,对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华文明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进而推进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向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激辩】同性婚姻与儒家观念是否相容?(张祥龙 范瑞平 吴飞 关啟文 黄启祥 蔡祥···

同性婚姻是否应当合法化?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不幸的是,伦理讨论似乎不受待见,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乐得三缄其口。《中外医学哲学》本期所登载的三篇主题论文及十五篇回应论文生动显示,伦理讨论富有学术成效,其实大有可为。

【林桂榛】礼赞宝鸡并过秦岭入蜀·外一首

陇头陕尾,汧漆之间。渭上诸原,福地岐山。兴周壮秦,大国雄蟠。封疆列侯,帝王驰幡。

【曾海龙】大同是理想还是现实运动? ——基于熊十力与康有为的立场

对于中国来说,在现代民族国家成功建构之前,任何大同的主张都不可行之于世,否则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康有为之后,熊十力是第一个以公羊三世学说论证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家。与康有为不同,对熊十力来说,大同理想即是现实的运动。民族国家自立与世界大同至少是同一场运动的不同阶段,甚或,二者就是同一场运动。比较熊十···

【吴钩】特郎普,越看越像乾隆爷了

有网友在“知乎”上提问:“特朗普的行事风格与中国古代的哪位君王很相似?”这个问题要是我来回答,我会说,大清乾隆爷啊。

【朱德慈】绘制清代《论语》诠释学术版图

在文学史上,从地域视角审视学术嬗变、揭示学术特征,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如《汉书·地理志》《隋书·文学传序》将古代文化及文学分立南北两大区域,或在历史流变中揭示地域文学风貌,或在复古论框架下透视技法差异,且大多在宗经征圣、文以载道的传统范式中梳理学术谱系,追溯源流脉络。

【许石林】明知道吃糖是慢性自杀,可是你还是很喜欢

糖是近些年才成为人健康的威胁的,中国的节日美食,正在经历一个变革,慢慢地变,变的趋势就是少油、少肉、轻糖。这就说明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有人说,既然生活水平在提高,为什么现在的人还对生活有那么多抱怨。这就是不懂人情天理,好生活应该包括容纳抱怨,“学然后知不足”,同理,会生活了,才知道生活还有多少不满意嘛。

【陈来】中日韩儒学的历史文化特色

如果从一个大视野来看,儒学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文化,至少是东亚(中日韩以及越南)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学术界、文化界对儒学对东亚社会的塑造作用以及对东亚价值观的形成极为重视。可以说,儒学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更是东亚共同的文化。

【吴笑非】国朝儒学儒教因缘考

本篇仅作为当事人,回顾一下当时儒家名号的背后意图。也希望更多亲历者回忆和探究。

【唐文明】乱世儒行——熊十力1940年代给徐复观等人部分信札读后

现代儒学的开展以来自西方的哲学思考为主要方法,归属于遭遇古今变革的中国启蒙时代。既然现代儒学关乎现代中国人对本族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那么,以哲学为其主流形态的现代儒学在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影响表明来自西方的哲学思考已然成为现代中国人自我认知、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工具。

【柯小刚】母心的发现:读《诗经·凯风》

无论母亲节的文化背景如何,选在凯风自南的初夏是合乎《诗经》古义的。

【王长红】宋代文人笔记中的疑经思潮

疑经之风在北宋前就已悄然吹起。朱维铮的《中国经学史十讲》认为其源于唐宋之际的经学革新运动,而张富祥的《宋代文献学研究》则认为文献学意义上的疑古辨伪萌芽于先秦时期,但真正形成一种思潮还是在两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