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昊】张载治学的四为句

四为句碑巍然耸立于张载祠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照耀古今,震烁中外。1956年,以关学余脉自任的于右任为关中弟子严协和《孝经白话注释》作序时,愀然于文化承续,慨叹于精神不朽,挥毫题写“四为句”。尔后,题字被镌刻于张载祠东厢房壁上,后又勒石刻碑,立于碑廊之中。

【李敬峰】心解“四书”,义理经学:关学《四书》学的学术特质

“四书”自宋始,逐渐取代“五经”成为显学,并形塑此后800余年的学术格局和经学形态,尤其是成为宋明理学分支之一的关学赖以建构的经典依据。众所周知,关学乃由北宋张载始创,以其在思想上推崇气学、在学风上躬行礼教、在旨趣上注重践履、在学脉上条贯秩然而享誉学界,并在与思想史上不同学派融通交流中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且“独以醇正称···

【曹继华】元代《诗经》学转向的几个进路

时代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前行,文学艺术也在踵事增华中不断丰盈,这其中不乏遵从、模仿、突破。在特定时代文化土壤中,学者在建构自身意识形态、价值尺度的同时,又可能成为被他人重新建构的对象。元代《诗经》学者用热情与笃定增益朱子学说,其又被稍晚于同时代的追随者不断丰富。不论是五经、九经还是十三经,《诗经》都是其中非常稳定···

【王琦】经筵讲义:宋代理学研究的新视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刊”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与主流媒体《光明日报》和《中国社会科学报》联手打造的栏目,它旨在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领作用,宣介优秀研究成果,团结凝聚广大专家学者,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刊”主要面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的承担者进行征稿,对所登文章具有较高的要求:除···

【吴洋】大雅重光 ——出土简帛《诗经》文献综述

根据传统记载,《诗经》流传到汉代,产生了四个流派,即《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这四家对于《诗经》有不同的解释,依据的《诗经》本文也略有不同。前三个流派很早就失传了,流传至今的唯有《毛诗》。因此一直以来,当我们谈及《诗经》,其实谈论的始终是《毛诗》。无论我们去西安碑林博物馆瞻仰唐代的“开成石经”,还是我···

【程燕 滕胜霖】安大简《诗经》在文本流传中的启示

安大简《诗经》就是近年来发现的简帛古书之一,2015年初入藏安徽大学,编号从1到117,中间缺失编号为18、19、56、57、58、60-71、95、96、97号的20支简,实际存简97支。简文内容为《诗经》国风部分,共存《诗》58篇(含残篇)。安大简《诗经》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先秦《诗经》抄本。虽然安大简只是一个不完整的抄本,但其文本价值尤显珍···

【李林芳】《孔子诗论》与早期《诗经》学的嬗变

《孔子诗论》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的一篇。上博馆藏的这批竹简在1994年初发现于香港文物市场上,并于同年经上海博物馆出资收购及获捐赠,总计入藏竹简1200余支,35000余字。简文为楚系文字,时代在战国晚期,推测为楚国迁郢都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从2001年起至2012年止,共已陆续刊布九册。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涉···

【涂明君】修身八条目古今谈

修身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早出现于两千多年前的《礼记·大学》。直到北宋程颢以“穷理”贯通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它才作为“进修之术”受到重视。南宋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并在作《大学章句》的过程中名之为“条目”详细解释,“八条目”始被奉为儒家经典的修身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陈佩辉】“王安石之学”的符号化与去符号化

2021年是王安石一千年华诞。一千年来,围绕王安石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止,他究竟是“一世之伟人”还是招致“靖康之祸”的祸首?他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产,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宋代以后中国历史的进程?为了厘清上述问题,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特别推出“千年王安石”专题,邀请多位宋史学者从政治、文学、哲学等层面多维度展示王荆公的面貌···

【林桂榛】冬至吃汤圆、圣诞节、腊八节等的来历(附诸节日历法考原)

圣诞节实是冬至节日与宗教结合的产物。冬至是天正,腊日是地正,元旦是人正,古人曾都作岁首看待。腊八节实是大寒节,端午节是夏至节,与清冬至吉祥!冬至是古人的大日子,要祭南天、拜太阳,甚至作为元旦(如同过年)。腊八节其实是古人的大寒节,端午节是古人的夏至节,与清明节相近的寒食节是古人迎火辰而禁火的耕种节(在十月历法···

【吴钩】宋人过冬至

冬至是传统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意义重于春节,至今有些地方还有民谚说“冬节大于年”。不过在今天,北方人过冬至,甚至上就只剩下吃一顿饺子的习俗了,南方也只是吃吃汤圆,部分传统文化保存还比较完整的地方,比如潮汕地区,冬至还保留着祭祀之类的风俗。总体而言,今天的冬节,比起几天后的圣诞节,显得很是寒碜。

【田飞龙】超越投票率:香港民主的现实和未来

这些客观的投票率数字显示,香港选民基础对新选制的理解和认同并未完成,选民基础仍有较大比例的迷惘甚至抵制情绪,香港民主建设需要实事求是,积累信任,化解心结,扎实推进。

【朱良志】追溯中国思想文化的精神脉络——评蔡晓著《中国道统论》

作者有长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观察经验,又对中外哲学、历史等理论问题有深入研究,故此书的论述理论基础扎实,贴近现实生活,得出的很多结论平实而深刻,读来深具启发性。可谓一部阐述“中华文化精神”的力作。

【余东海】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东海客厅论度量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大人有大量。虽然俗话,却是真理。量者,容量、度量、器量、识量也。大人、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量。如何应对无礼之徒和横逆之来,可以很好地体现一个人的器量。孟子认为,君子处此宜自反。自反而有礼,自反而忠,则视之为妄人,比之为禽兽,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张春茂】儒家的慈善观

与慈善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在传统儒家典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儒家思想在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极其深远,堪称诸子百家之首,同时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慈善思想。儒家文化中的许多核心观点,如民本思想、大同理想,是发展慈善事业的立···

【陈端洪】香港精神的验证与续造

一国两制来之不易、行之须谨慎。重构民主理念,探求功能代表制与地区代表制的平衡律。

【许石林】抄书之余而已 ——中华历代经典读书箴言选

我读书,所幸自来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读辞书,捧着一本字典、词典,津津有味能在火车上从广州读到北京。我读有注解的经史子集,也往往是先读注解,然后读原文,喜欢那种将字词掌握之后的阅读畅快感;二是喜欢抄书,曾经羡慕诗人,一个学期抄诗十四本。

【田飞龙】立法会选举是香港民主精神的大考

香港立法会选举非常临近了,但有关选战似乎少了以往的趣味、激情、不确定性和外部势力的谍影重重,戏份和戏感都少了,甚至“角儿”也少了。于是乎,选民在利益感知和政治审美上均处于一种不适应状态,但实际投票日又很快到来。

【刘力耘】阐释的艺术:王安石如何用《尚书》劝说宋神宗?

2021年是王安石一千年华诞。一千年来,围绕王安石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止,他究竟是“一世之伟人”还是招致“靖康之祸”的祸首?他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产,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宋代以后中国历史的进程?为了厘清上述问题,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特别推出“千年王安石”专题,邀请多位宋史学者从政治、文学、哲学等层面多维度展示王荆公的面貌···

《王阳明图传》焕新归来!明代传记配明代图谱,王阳明一生这样波澜壮阔

2021年8月,《王阳明图传》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阳明图传》是一本独特的王阳明传,由冯梦龙的《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以下简称《靖乱录》)和邹守益的《王阳明先生图谱》(以下简称《图谱》)合而为一,文字与图谱相互比对,并加详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