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和为学之间的关联构成了儒学的重要方面。为学首先以超越自然状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为其目标。这一意义上的为学首先意味着提升人的理性能力。按照荀子的理解,正是这种理性能力,使得人可以超越单纯感性的冲动,趋向于更为合理的取舍。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的视频,讲理工男该如何读书,他批评张载的“为往圣继承绝学”之说:“这句话泄露了张载读书的境界:他(张载)只是为往圣继承人家的学问,那么注定了他在读书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要去创造新的学问。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今天尤其是理工人才读书的时候要避免的。
孔子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础。孔子的道德实践主要体现在“治学”“明礼”“成人”“为政”四个方面,而“仁”与“知”在其中共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对学的重视、对礼的强调、对圣人的推崇、对政治治理的期望都体现出他对“仁”“知”如何发挥作用的思考。可以说,“仁知相须”是孔子道德实践的内在原则。
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广阔舞台上,中华礼乐文明就像一棵永不凋零的大树,一丛常开不败的花簇。它是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精神要义所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荦荦大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就要正确认识和解读中华礼乐文明,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研究易学的人都知道,一部《周易》,说到底就是在讲时中之道。时,就是天时,时间,时机,时势,机遇,机会。由于时空不二,所以这个“时”其实也隐含着空间的意义,因此“时”也代表着场合、地域、地位、处境的含义,这就是《周易》所讲的时和位。《周易》正是借助卦爻之象和所系之辞来告诫人们言行举动乃至决策措施务必要注意把握时机和···
在作者看来,澄清共同体和权威之间的关系,平等、权利和现实的关系,阐明个人一时冲动的需要和与他人结为一体的天生归属感需要之间的分歧非常重要。迈向重新塑造人类天生共同体的第一步就是将政治与哲学区分开来,让哲学和宗教达成和解或者达成平衡,依靠艺术培养美感和审美意识。
但是,哲学怎么能终结呢?对真理的探索难道不是永恒的吗?对智慧的渴求难道不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吗?难道善的问题不再激发我的热情了?好啊,是也不是。
在保罗·布鲁姆(Paul Bloom)的新书扉页上,缩略图中的人在用力地推动一块儿随时可能将其压垮的巨石朝着右上角的顶峰前进。此人就是古希腊神话中象征承受痛苦的西西弗斯,他被处罚要没完没了地将巨石推上山去——这是布鲁姆的新书《恰到好处:痛苦之乐与意义探索》里充满矛盾的主人公。
我们应该能够承认残疾能带来疼痛和苦难,但残疾人不应该感受被去人性化了。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晚年又号象山翁,学界尊为“象山先生”。南宋江南西路抚州金溪县(今江西金溪)人。他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后人尊之为“百世大儒”。而自古以来就有“大儒必是大医”之说,作为“百世大儒”的陆九渊也不例外,其思想学说与传统中医治疗养生之道确然是密切相关的。
司马南手撕联想引发现象级关注;国家自去年十月陆续开始对互联网平台进行整治,包括阿里、滴滴;教育部10月发一个通知说,已着手编写中国化的经济学教材。这看似不相干的三件事,其实都指向同一个事实:中国已经进入一个重新定义时代,一个新的大变革时代。
鹿善继以气节彪炳史册,同时他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所创燕南王学在晚明儒学史和思想史上独放异彩,故其堪称“北方王门”的领军人物。只是黄宗羲《明儒学案》虽列“北方王门”,却摈善继于外,将其归入“诸儒学案”,未必允当。
申时行(1535—1614年),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字汝默,号瑶泉。他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月殿试第一,以状元入仕;万历十一年(1583年)四月接任内阁首辅大学士,主持朝政,是明代为数不多的“状元首辅”;万历十九年(1591年)九月因“争国本”一事,被言官交章弹劾下台。
痛苦是否有意义就取决于你对悲剧做出怎样的回应。
士可杀不可辱,圣贤君子不可侮,这是对世人特别是政治人物的一种道德要求。同时,不侮辱他人,更不侮君士君子,又是一种道德自律和礼仪修养。但是,请注意,就君子自身而言,又是最能受侮忍辱的。
作为孔子的门人,曾子在儒学的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曾子首先提出“慎终追远”的思想,其中既体现了前后相承的历史意识,又蕴含着孝的观念。孝不仅是内在的德性,而且也表现为行为的规范,在后一层面,其意义不仅仅体现于家庭人伦,而是与为政(政治实践)过程相涉。由肯定家庭伦理以及与之相关的规范(孝),曾子将关注之点进一步指···
北宋皇祐六年(1054)正月,京师大寒、大疫,民有冻死、病死者,仁宗诏“有司为瘗埋”,又“令太医进方”,“和药以疗民疾”。他还取出宫廷所用犀牛角二本,让太医捣碎和药,其中一本为名贵的“通天犀”,内侍请“留供帝服御”,仁宗说:“吾岂贵异物而贱百姓哉?”立命碎之。
两千多年,主导传统中国思想的,不是宗教,而是儒学。先秦儒家,以孔子为代表,整理旧籍,确立五经。进入大一统时代的汉王朝,儒学成为事实上的国教。以后,虽与时沉浮,但一直居于上层建筑的主流地位。历史进入宋代,科举大盛,士大夫政治蔚成主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书人不仅拥有以天下为己···
近日在朋友圈看到一篇谈郑侠弹劾王安石的文章,文章是严肃的,但标题却是公众号小编所拟:《公元1074:一位小官决定冒死反抗王安石》,这个标题很有误导性,让人误以为反抗王安石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但事实上,在王安石执政之时,并没有一个宋朝人因为反抗王安石而冒杀身之祸,郑侠并不会因为反抗王安石而有性命之虞,郑侠自己也明白这···
2021年是王安石一千年华诞。一千年来,围绕王安石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止,他究竟是“一世之伟人”还是招致“靖康之祸”的祸首?他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产,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宋代以后中国历史的进程?为了厘清上述问题,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特别推出“千年王安石”专题,邀请多位宋史学者从政治、文学、哲学等层面多维度展示王荆公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