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为什么说宋朝已出现了近代化转型?

宋代是继汉初之后的又一个商业繁华期,商业化的浪潮席卷整个宋朝国境,“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一位宋朝人看到,“人家有钱本,多是停塌、解质,舟舡往来兴贩,岂肯闲著钱买金在家顿放?”宋朝人家有了闲钱,即拿出来投资。一些汉学家甚至提出,宋代“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吴尚之】读书“十要”:古人的读书智慧

中国古代先贤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司马光、朱熹等,皆是发奋读书的典范。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都与古人勤学苦读有关。古代先贤读书治学的成功之道,不仅在于他们勤奋刻苦,还在于他们善于提炼和总结读书的经验与读书的方法。

【刘玉山】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思政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深植于炎黄子孙内心的精神指引,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利于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需求相融合,推动新时代素质教育目标的高质量完成。

【张理峰】北宋五子理学的美学意蕴

北宋五子,指的是北宋时期的五位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关于北宋五子,历史上有“五星聚奎”之说。黄百家在《宋元学案》中曾说:“宋乾德五年,五星聚奎,占启文明之运。逮后景德四年、庆历三年复两聚,而周子、二程子生于其间。”

【邢铁】唐宋时期家学传承与士庶融合

我国古代的家学形成于东汉,到晚清近代才衰落下去。从唐宋时期入手考察,是考虑到家学传承方式到这个时期已经比较成熟,适逢南北文化的整合和科举制度的兴起,家学的特点和作用凸显出来,可以看到“世族→士族→士大夫”是一个演进过程,“家学—科举—士族”是一种互动关系;用社会阶层流动理论考察这个过程和关系,可以避免概念化理解问题的···

【余东海】宜为学术补漏,莫为人民造神 ——蒋庆批判终篇

儒学没有两个本体论,也不是“天道本体论”含摄“心性本体论”。唯一正确的说法是,“天道本体论”就是“心性本体论”。

哲学忽略的十大问题:“艺术与思想学院”编辑部2021年世界哲学日社论

本文概述了世界著名哲学家认定的当今哲学的十大盲点。

【戈登·马里诺】容易乃行善之敌

我们不需要伦理学专家来告诉我们应该做的正确之事是什么,我们自己能够感受到。我们的良心对着我们喊叫,要求我们做出符合道德的选择。但是,做正确之事常常等同于做困难之事,所以我们欺骗自己,宣称我们的良心不过是自己偏见的表现,难怪很多人选择了容易之路。

【佩德罗·布拉斯·冈查雷斯】犬儒主义的腐蚀性

乌托邦没有任何义务要产生结果:其作用就是允许追随者以根本不存在之物的名义谴责现有事物。——让-弗朗索瓦·何维勒(Jean-Francois Revel)的《乌托邦的最后一个出口》2009年

【刘梦溪】中国文化观念的条理脉络和精神结构 ——《中国文化观念通诠》叙论

《中国文化观念通诠》这个课题的提出,在我个人是非常被动的;就我们中国文化研究所而言,也相当偶然,我们很少由全所人员共同参与一个课题。所内不同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主持过集体课题,但我支持却不曾实际参与。此项课题的缘起,是2010年10月的一次所聚,当时院里有课题招标之议,于是大家觉得我们做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课题,不仅有可···

【吴钩】明朝没有银票

我们看以明朝为历史背景的古装剧,比如《龙门镖局》、《武林外传》,常常可以看到,剧中人动辄就掏出一叠一叠的银票。但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这是编剧的虚构,其实明朝人是没有银票用的。我们去看明朝人写的小说,比如《金瓶梅》,便会发现,明朝人从来只写银两,从不提银票。没有一部明代小说写到银票。在清代中后期产生的世俗小说中···

【朱汉民】《四书》学的忧乐情怀与宋儒的内圣之道

以人文关怀、人生意义为出发点的中国哲学,既呈现出忧患意识,又包含有乐感精神,其实应该用“忧乐圆融”来概括。宋代士大夫在推动儒家哲学化的内圣外王之道建构过程中,其出发点就是一种兼容忧乐的情怀。宋代士大夫既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同时又追求“孔颜乐处”的超然境界。宋儒通过挖掘《四书》中的忧乐情怀,找到了儒学及中国哲学的深层···

【王启发】先秦君子观和天下观的价值与意义

先秦是中国早期思想史上一个活跃而辉煌的时期,中国传统社会以道德为本位的核心观念体系形成于这一时期。诸子的百家学说,争鸣之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种思想主张于包容中显现出融汇、融汇中显现出包容。仅以当时的君子观和天下观而论,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田飞龙】香港投票率波动与民主转型

香港民主是“一国两制”的一个部分,必须依据并服务于这一宪制前提和框架。新选制就是将香港民主的“爱国”前提条件予以制度上的清晰化,是对香港民主文化与民主社会基础的重构。香港民主的评判指标也不再唯西方马首是瞻,而是回归“一国两制”的制度框架,而投票率只是评价香港民主质量的一个指标,将其过分凸显恰恰反映了香港民主文化仍然···

【余东海】儒家文化、儒家群体和儒家王朝

儒家文化,以儒经为载体,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儒家群体,以信奉和践行儒家文化之人组成的群体;儒家王朝,以儒立国和治国的王朝。此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割裂,也不能完全划等号。

【吴钩】皇权的限度:宋朝君主受到的10道约束

其实是宋朝君主处处受掣肘的常态。今天许多人以为皇帝一定是口含天宪、出口为敕,但这一想象并不合宋朝史实。我仔细考究过宋代君主所受到的种种约束,其完备性可谓为历代所不及,既有其他王朝共有的一般性约束,也有其他王朝所无的特别约束。

【王春华 于联凯】论颜子“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思想的意义与影响

清人崔述在《洙泗考信余录》中对这一条所记内容提出怀疑,主要理由是:“定公之时,颜子尚少。”其认为不会有此事,又认为“此事本出《吕览》,乃颜阖对庄公语,非颜渊对庄公语也。”细而绎之,其实崔述的这两条论据均非切实可靠之论。一是,鲁定公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09年至前495年,而颜回的生卒年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21年至前481年,即鲁定···

【杨朝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长期交往和不断融合形成的共同体,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深沉厚重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壮大,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谐,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叶文举】明道书院:明什么理 正什么道

南宋淳祐年间建造的明道书院是成立较早的一所书院,地处建康府城镇淮桥东北(今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北),明道书院的命名和理学创始者之一程颢有直接的关系,因程颢号曰明道先生而得之。最初建立明道书院的目的是“刊其遗书,崇其仪型,使天下后世之学者,收其心之所思,而明先生之教”。

【许石林】躁急这种脾气,只适合用于君子之间

不得不说,这不是费先生一个人的问题,这是白话文运动以后文化名家普遍的尴尬,时过境迁,他们曾经精彩的文字,今天的人读起来不顺了。原因主要是白话文是文话一体,变化太快,必然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