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的基本法框架有问题,主要在于中央没有落地执法权和司法终审权,这也是迟迟不能在香港推行真正双普选的原因。
中醫和漢服的復興,是有啟發意義的文化事件。我們不應僅停留在現象的認識,而應該深入思考其背後的社會發展規律,並升華為理論,服務於我國軟實力的塑造。
或谓东海孤寂。孤独感或有,寂寞感毫无。思考创作独饮独乐,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唯感觉时间不够花,哪有余闲和兴趣与外人打交道哉。不要打扰我就是对我最好的尊重。为了节省时间,我忍痛割弃了多种爱好,比如拳技、气功、诗词等等,也尽量节制朋友交往和山水游玩。
我曾以《水浒传》里的潘金莲与西门庆故事为引子,写了几篇介绍宋代司法制度的小文章。结果不少网友在文章下面留言:“小编,真实历史不是这样的哦,历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莲很恩爱,并且武大郎不是做烧饼的。”“小编,请多看历史、少读小说。”“稍微看过历史的就不应该这么写武大郎和潘金莲,武大是县令,潘是大家闺秀好不?傻逼小编。”看得···
孔庙大成殿的东、西两侧,有两排房屋,绿瓦长廊,红柱隔扇,习惯上称为“两庑”。走进两庑,一个个木制的牌位整齐地摆在神龛之中,神龛前的方桌上摆放着祭祀用的礼器。
晚清士林的顾著阅读,既有曾国藩、章太炎这样的大儒,为经国大业、学术传承、道德接续;亦有汲汲为功名计、为稻粮谋的芸芸读书人。
北宋时期,与濂学、洛学鼎足而立的是关学。随着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丝绸之路”被阻断,对外交通由陆路转向海路,北宋时期的关中不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现存十五《国风》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早期中国的礼乐制度和政治文化传统。先贤以礼乐作为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有效的方式,古代君王往往将礼乐赏赐给有功德的诸侯,这成为风诗最主要的合法来源。随着礼崩乐坏,周王室音律标准被抛弃。最终,经过孔子删订,《诗经》成型,被奉为儒家经典。
欲向我学儒,欲与我交往或争鸣,欲对我进行批判,欲为儒家取精去糟,都应该对儒家思想有所了解,也欢迎对我的文化、政治和人生态度有所了解。兹将有关“态度”的部分微言汇集于下,聊作自我简介,供有志之士参考。
现在报刊或电视诸如《乡土》、《记住乡愁》,包括味道乡情一类的节目多了起来。不过总觉得在多姿多彩和新奇的表象之余,少了点中华各民族、地域都该有的一条根。
梁启超一生的宗教选择和对于宗教的态度则可以给当今的孔教主义者们以启发,即我们是否有必要将更多的目光注视于政治与国家这些问题。毕竟这些问题对于普通的生命来说过于高远和宏大。
我们知道,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当中有个说法,叫做“纽伦港”,就是纽约、伦敦、香港,大家打开24小时的全球时区,这三个地方正好是三分天下,它们是全球金融市场秩序的时空和秩序连续性的关键节点。
义庄已在历史的发展之中消失,可义庄所承载的社会使命,所体现的价值观,运作的方式,对于当下中国,仍有着较多的借鉴意义。
与魏承思兄暌违已久,不是他在洛杉矶,就是我在上海,碰不到一起。前月在香港见到,他精神极佳,像以往一样,海阔天空,大谈学问,告我近数年他专注上古经典,关于《中庸》与《管子》的著作已经出版,《荀子解读》也将付梓。我知道数年前承思曾患眼疾,又大病一场,却挡不住他向学传经之心,且斗志弥坚,成果累累,不禁为老友高兴,也···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北朝时期是少数民族大举进入中原的时代。他们纷纷建立政权,主动拥抱汉文化并最终走上汉化的道路。
我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是儒家的,我的思想、仁本主义思想就是儒家思想。
任何学术问题的探讨都应首先解决资料问题,孔子儒学的研究也不例外,资料问题尤为重要。由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所决定,对孔子思想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中国儒学与传统文化的评价与态度。而从根本上说,人们对孔子褒贬不一,是源于对“孔子遗说”的不同认识与理解。
哲学家的工作靠的是论证,而不是靠发挥影响力。
思想争鸣、观点辩论是君子本分,传正理扬正义弘正道,破歪理辟邪说放淫辞,是是非非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自立立人自达达人,都离不开争鸣辩论。任凭谬论雷鸣而不辩,眼见真理毁弃而不争,或者将义理之争转换为意气之争,将同仁间正常的道理争鸣转换为恶意的道德攻击,都是有失儒家身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