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宣 赵连稳】《贵山书院学约》揭示的读书之道

贵山书院是贵州创建最早的高等学府,清末改制为贵州大学堂,现为贵州大学。雍正十一年(1733年),时任贵州巡抚的元展成奉旨创建书院,他在明代阳明书院的基础之上扩建成贵山书院。贵山书院存在的100多年间,有许多名士担任山长或主讲,其中,清代著名学者陈法主讲时间较长,成就斐然,他与张甄陶、艾茂被称为“贵山三先生”。

中国爸爸节,不仅有感人的历史故事,还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在宝岛台湾,每年的8月8日,是中华民族自己的“父亲节”,也叫“爸爸节”、“男子节”。这一节日背后不仅有感人的历史故事,更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这一天,让我们省思父爱如山,让我们礼敬中华孝文化。

【王彬】永乐大典本《大全赋会》残卷的文学史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卷191集部总集类“存目一”著录《大全赋会》50卷:“不著编辑者名氏,皆南宋程试之文。案宋礼部科举条例,凡赋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其官韵八字,一平一仄相间,即依次用;若官韵八字平仄不相间,即不依次用。”《大全赋会》所收作品皆为“南宋程试之文”,而宋代科举所考之赋实为律体。由此可知,《大全赋会》是一部收录南···

【刘强】一个人的文学史 ——评鲍鹏山《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

“文学史”本来就不是文学,而是“关于文学的历史”,不可能过分表现对文学的审美和感悟。反过来,“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如果写得好,倒有可能成为文学。正如一个学者不能有“知识的傲慢”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自己文学的鉴赏能力强,就产生一种“文学的傲慢”。

【韩星】“中庸之强”的四重境界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强者,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富强,但是怎么理解“强”?什么是有意义、有价值,应该追求的“强”?

七夕的十个小知识:可以互祝节日快乐不?

“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即将到来的七夕是个文化内涵丰富的节日,许多知识有趣又令人深思。

【吴钩】七夕的玩具

古人过七夕,并不是想仿效牛郎织女鹊桥约会,而是为了向织女星乞求巧智。旧时的女儿家,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就好比现在的女孩子都希望自己胸大颜美,而在中国的传说中,织女正是巧星,姑娘们相信在七夕之夜向织女星祈愿,可以让自己变得手巧心灵。也因此,七夕又叫做“乞巧节”。

【王杰】七夕节的诗词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

【杨建海】传统互助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先秦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到当今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助的表述虽有变化,但其实质一直常青。尤其是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互助养老作为一种贴近中国风土人情的养老方式悄然兴起。在当今崇尚多元治理的社会格局中,互助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世愉 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

【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东晋南朝以来,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皇权主要依靠士族支持,以致皇权极不稳定。隋文帝取代北周之后,为了防止“关陇集团”等士族势力过分强大,威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实行了“偃武修文”的政策,废除了士族赖以维系的选举工具——察举制

【郭培贵】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

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所以,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具体而言,自唐至清,科举功名体系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

【徐皇冠】短评:何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来路中,中华文明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卢恩俊】古诗里的七夕

中国传统节日有的选择日月重合的日期,这不仅是讲究数字的重叠美,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天地交融日月重合的崇拜。而七夕的双数重合里,不仅寓意“双七双吉”或“喜中带吉”的吉祥,七夕之“七”,还连着一串与数字“七”相关的名堂和有意味的节俗。

【林训涛】西周史官书写中的主体意识

西周时期史官职掌繁杂多样,但其中的文史之责无疑是最重要的职掌之一,而记言、记事等书写活动又是文史职掌的重中之重。在这种书写活动中,史官的主体意识不断凸显,逐渐开启了从被动记言、记事到主动描述历史的转变,不仅完成了对历史的价值判断,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

【于诂】金吾之后,乃见此书:评刘青松《古释名辑证》

清代嘉庆年间,学者张金吾曾将其所见的周秦两汉声训材料收集、编纂,在友人鲍廷博的帮助下,出版了其所著的《广释名》二卷。这部《广释名》可以说是对汉代刘熙《释名》一书的增补与辅助,在当时是研究周秦两汉声训不可或缺之书。然而,由于金吾所见的文献较为有限,参考文献的版本也不够精善,外加金吾在编次材料时总是要依托刘熙《释···

【王春河】从“尧舜其犹病诸”看孔子的理想施政境界

《尚书》中,大禹将“知人”“安民”两件事称为“惟帝其难之”,孔子继承了这种表达,在《论语》中用“尧舜其犹病诸”来形容理想的施政境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子路问君子,孔子说君子要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并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

【薄晓婧】先秦称引文化的成因

无论是史传文学、诸子散文,或者其他儒家经典等先秦典籍都或多或少称引了《诗》《书》、谣谚等古文献资源,有的称引数量达数百次,有的仅称引一次。不仅如此,甚至连《诗》也称引了《书》的内容,《书》则称引了数则谣谚。可见,《诗》《书》及谣谚已深入人心,成为公认的权威性文献,并作为记录古人言行和史实的载体,以及衡量事物合···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的用意

我的朱熹研究中,理学最早是要限制皇帝的权力,后面反过来被皇帝运用:有了权力就有理了·但是理学家从二程丶朱熹到明朝的王阳明,都是以理限势,见了理一定要低头,这是最高的法则,等于西方的自然法是比人的法律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