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笔礼在中国传统中流传久远,是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并且融合了心理学的儿童启蒙教育形式。为了培养富有理想、品格高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银河之星”,帮助从幼儿园迈入小学的一年级同学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天河区银河小学特举行2025年“开笔明礼启新程,童心向阳共成长”新生开笔礼仪式。
本书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书》类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本整理、注释、今译等方法对《书》类文献篇目文本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并对作为传世本《尚书》来源的早期《书》类文献编订、结集、传播情况进行综合考察。
《春秋穀梁传注疏》属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丛书之一种,由张岂之和周天游主编。丛刊的特点是弃用阮元校刻本为底本,而选择以更早的宋元善本为底本,各书校勘由有资历的学者负责,丛书还广泛采用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蒲镗《十三经注疏正误》以及北大整理本的成果。
饶鲁墓位于万年县齐埠乡星明村委炉山村旁的小山坡,山下为稻田,墓周围为灌木林。墓高1米许,直径3.5米,此墓于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墓碑刻:“双峰饶先生墓,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六月上浣立,万年县正堂吴会川,左堂陈烈,儒学燕师古、王大业,捕厅倪大伸,双峰后裔重修”。
近日,由衡水学院主编的《董仲舒研究文库》第十七、十八辑在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论文57篇,共计100万字,分为十一个主题,分别是:董仲舒哲学思想研究、董仲舒政治思想研究、董仲舒经学思想研究、董仲舒人性思想研究、董仲舒伦理思想研究、董学文本·资料研究、董学史研究、张岱年对董仲舒人性论思想的研究、董子生平·故里研究、···
《尚书》作为儒家经典,其传世过程复杂,文字古奥难解,自秦汉以来便引来无数阐释。其中,流传至今最为完整且时代最早的,便是永嘉之乱后出现的所谓“《尚书》孔传”,即《尚书》孔安国注。尽管自宋代吴棫、朱熹等人开始对其真伪产生怀疑,直至清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惠栋《古文尚书考》问世,其作伪之迹昭然若揭,但《孔传》的历···
端午的粽香还萦绕在鼻尖。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在河南省邓州市古城东南隅,有一座花洲书院,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诞生于此。
章太炎的学术根柢在语言文字之学,探究章太炎的经学和史学思想,应以其小学和考据为基础。《春秋左传读》是章太炎以小学通经史的重要著作,体现其治学路径与学术特色,在经传训诂和字词研究方面有大量材料值得发掘和分析。
“诗教”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或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当中。
中华诗教已有三千多年传统,一直注重以诗育人,其基本目标是培育诗心、诗性、诗趣,在此基础上培育诗才。受教育者都要读诗,通过读诗、诵诗、唱诗,尽可能精准深切地理解经典诗歌中蕴含的情怀、智慧、思想、意趣。受教育者涵泳之、直觉之、体悟之,从而养成诗意的审美思维和气质,进而形成有诗性的情怀和品格,提高自身的生命境界。
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源远流长。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云:“三代以前,诗教未尝不广也。”五帝时期,诗是配合乐、舞的歌谣,且与乐、舞统称为“乐”,故而当时的诗教被包含在“乐”教之中。
殷墟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文明的第一手史料,其中有大量商王朝高祖、先王先妣的记载,因此甲骨文刚一发现,王国维就将其与《史记·殷本纪》等古书对比,考察商王世系,写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经典文章。
首先祝贺邵老师大作出版。杜老师对这个事情高度重视,端午节假期就联系我,说要开一个会。刚才各位专家都说了很多,我就长话短说。
近日,第三届“朱子杯”美术书法篆刻现场大赛在福建尤溪圆满落幕。活动吸引了包括台港澳地区在内的全国423名选手参赛,大家以笔会友、以刀传情,共同交流书画篆刻技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血脉。
《春秋公羊学疏解》是作者结合多年的学习及教学经验,以知识点的形式梳理公羊学的大义微言,用通俗的语言讲清义理次第,将重点放在公羊学义理的疏通、解释中,可以作为学习《春秋公羊传注疏》时的辅助读物,是建国后第一本面向大众系统介绍公羊学的普及读物。
2025年9月20日至21日,儒道对话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孔子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解释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道与人不相远,或道与人合一,不是空间距离上的远近,也不是当下洞见这种意义上的合一。只有置于一个时间的跨度上,比如当下、日月、三月之类,这才会由于某种偏离而产生或远或近的现象。颜子“三月不违仁”,实乃日复一日“克己复礼”之功。
无论在社会历史层面,抑或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人无从弘其道,唯一能做的就是知之,人能弘道变成人能知道。儒家属于“人能弘道”的传统,首先意味着立足此世、重视躬行之学,而区别于其他各种以道弘人的文化,主要追求彼岸世界的圆满。
“有生于无”的形上之思,孔颖达在由韩康伯开辟的道路上陷入困境。“无”本身必须得到改造,才可能找到出路,这正是周子所论“无极而太极”的精妙之处。现代哲学凭借其思问方式,对“一阴一阳之谓道”开启了多种多样的探究模式。以观念的方式重建形而上学,或许就能围绕着“一阴一阳之谓道”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形上之路,从而会通“无极而太极”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