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 主编 张天杰、申绪璐 等著《<孝经>与<四书>:宋明儒学的意涵新辟》出版

该书从历史的维度,结合多重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来看经典诠释与思想学术关系,以马一浮“群经统类”所列经学著作为主要探讨对象,以《四书》学史的梳理为核心,附论晚明的《孝经》学的经典作者,从而阐明宋明儒学完型与延异的内在规律,见证宋明儒学具体的演化过程。

孙德仁 著《教化的突破:阳明学派致良知教研究》出版

本书将致良知教视为一种思想史事件,关注从阳明到龙溪、泰州围绕致良知教所展开的具体实践,为何会呈现出“风行天下”与“渐失其传”的张力。

郑开 著《德礼之间》(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三十周年纪念版)出版暨后记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传统,是以春秋末年以降的诸子蜂起为哲学史的起点,因为活跃于那个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被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本书则向前追溯,专门拈出“前诸子时期”,试图发掘殷周之际到春秋末年思想史的内容和特质,从而探讨随后诸子时期哲学突破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李长春】古典德性论与孔子教育哲学

孔子的教育哲学及其教育实践是讨论古典教育的最佳范本。孔子教育哲学以强调“忠信”等自然美德为基础,以守护这些自然美德为旨归。以孔子教育为代表的古典教育是一种精神教养和美德塑造。

【颜圣麟】“心外无物”如何回应“是内非外”——从“还物”说到感应本体

“心外无物”本应为阳明对治时人外求内溺之病的良药,但这种提法却反而遭到人们“是内非外”的质疑。阳明是否可以回应这种质疑,此问题颇值得探究。可以看到的是,阳明之所以提出“还他一‘物’字”的说法,针对的就是把物视为观念物的内化倾向。“还物”即是要归还心与物在实存中一体相连的本然样态,从而摈弃对心物关系作一种内外、主客式的考···

【黄国辉】周代民本思想的历史内涵和价值

周代的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强调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主张统治者要重民爱民。周代的民本思想深植于辉煌璀璨的文明土壤之中,对后世王朝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研究》2024年第3期(总第203期)目录

《孔子研究》2024年第3期(总第203期)目录

第八届浙江人人读论语启动会在杭州成功举行

3月23日,第八届浙江人人读论语启动会在杭州财通双冠大厦宝城期货公司会议室隆重举行。此次活动汇聚了众多国学爱好者及各地市代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论语》在浙江大地的广泛诵读与深入研习。国学汇创始人、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副秘书长辛豪杰出席活动,并就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以“合力办学,共育英才”为主题,第二届(2025)全国私塾教育公益论坛在广州举行

2025年4月12日至13日,第二届全国私塾教育公益论坛在广州云凯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书院私塾负责人、学生家长及热心人士共近百名齐聚一堂,共话私塾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吳笑非】《清史》難產是因為崇洋媚外

《清史》難產是因為崇洋媚外。不是某些觀點的崇洋媚外,而是根子上的崇洋媚外。

【陈驿鑫】跨越时空的儒学传承

由苏州大学程水龙教授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东亚《近思录》文献丛书”自2021年问世以来便引起了东亚儒学研究界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孔子研究》2024年第6期(总第206期)目录

《孔子研究》2024年第6期(总第206期)目录

【张宏敏】《人谱》与儒家道德主体性的构建

明末大儒刘宗周把自己毕生倡导的“做人之方”记录于《人谱》一书。《人谱》作为刘宗周最系统的一部哲学文献,其在儒家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类似于《四书章句集注》之于朱熹、《传习录》之于王阳明、《明夷待访录》之于黄宗羲,对于明清之际儒家道德主体性的构建具有典范性意义。

【温海明】体贴圣道,意通三教——林安梧的《论语》解读与儒者情怀

林安梧是用生命践行儒家圣道的哲学家,他的《论语》解读带着饱满而充沛的儒者情怀。他的解读体贴孔子与弟子们讨论的缘发境遇,不断穿透并转化孔子师徒对话的文字深意,超出了大部分现当代注解。林安梧用他的生命经验验证孔子的哲学思想,其《论语译解》体现了一个儒家哲人对圣人之道的深切体悟和精准理解。

【宋健】力命·仁礼·群己:孔子“成人”之道蠡测

孔子“成人”之道,旨在探绎“人(当)成为什么”。成就理想人格,不仅彰显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奠定了“儒家理论和实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且更构成儒家当代创化的源头活水,堪称“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

邓洪波 著《明代书院讲会研究》出版暨后记

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修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在其千余年的发展史上,明代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025年第十八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征文通知

为持续提升朱子之路研学品牌影响力,现面向全国征集“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之路”:2025年第十八届朱子之路研习营论文

喀什大学国学院成为国际儒学联合会团体会员

国际儒联发布《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发展公告》,喀什大学国学院正式成为国际儒联团体会员。这一重要突破不仅填补了南疆地区空白,更标志着喀什大学国学院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山东文化润疆工作注入新动能。

【任俊华】“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治家之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化推究事物的发展形成之理,善于从根源着手,寻其大根大本,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一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基础环境中,家庭教育是人最初始、最根本、最关键的教育环境,对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

张炜 著《为孔子一辩——正儒与伪儒》出版

本书为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先生,积二十余年积累与思考而推出的阐发中华文化核心要义的“大家小书”。全书以深邃的思考、凝练有力的文字,深入剖析正儒、伪儒之别,逐一揭去时间、历史笼罩在孔子身上的面纱,在层层递进的逻辑分析与中西方文化对比中,将孔子及儒学历久弥新的思想精髓娓娓道来,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