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纪】何器也

儒者读书,因为有“君子不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两句著在上头,故凡遇着个“器”字,总会拿“道”、“不器”的意思比而解之。如“管仲之器小哉”,则谓其不知“道”;如“女,器也”,则谓其未至于“不器”。若此,大纲处自是不错,但细腻曲折处容或有未尽。

【金晓刚】朱子世嫡:“北山四先生”名号的层累构造

理学史上众多流行久远的经典称谓、名号,如濂洛关闽、道南学派、东南三贤之类,早已构成理学史研究的逻辑起点。其实,不少经典名号的生成,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层累构造,背后蕴含着内在的机制与动力,或多或少地渗透了创制者的意义表达。因此,我们在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些概念的同时,抉发这些名号的文化意蕴,对深化理学史研究同样具有重···

【丁鼎】“礼”是什么

“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通过总结、清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了古老的“礼”观念,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以“礼”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体系。

【徐兴无】谶纬文献的价值

谶纬也叫“图谶”“图纬”“河、洛、七纬”等等,见诸《三国志》《后汉书》、东汉碑刻等史料之中。

由民间祭奠到国家祀典,学者房伟:千年文庙祭祀背后的文化认同

文庙祭祀的存续并非仅仅系于人君之私念与朝廷之推崇,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孔子之道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为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循,客观上能够起到巩固政权合法性、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

【宋振中】孔子研究院里的孔子像

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家喻户晓。但孔子到底长什么样?却没有人知道。孔子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为孔子留下画像,后世的人只能根据史书记载想象孔子的长相。由于对孔子的认知不尽相同,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孔子形象。从古至今,关于孔子的画像有很多,都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描绘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理想中的孔子形象。概括起来,孔子像···

【杨朝明】用儒学智慧助力世界和平

20世纪80年代,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国际会议上,有西方学者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社会和谐、天下大同。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减少纷争、消弭战乱,需要借鉴中国儒学智慧。

【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起汉服,衣袂翩翩、自信满满地行走在高楼大厦和绿水青山间。每逢传统假日,各类汉服文化活动,以节庆民俗、文艺演出、街头快闪等形式,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现代汉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手艺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最鲜明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成为向世···

【王锷】《诗》礼互动与诗礼传家

重视《诗》礼教化,弘扬诗礼文化,诚实守信,修养品行,孝顺父母,和睦家庭,友善他人,敬业乐群,不仅能够传家久远,更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公正,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朱承】乐诗之教

儒家致力于将政治秩序落实在感性的生活中,将政治与道德观念渗透到“乐诗”中去,并把它们推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人们在日常的艺术生活中感知政治,认同某种价值观念与秩序,在艺术生活层面落实儒家的政治理想。这种通过“乐诗之教”形式对艺术生活与政治生活的有机融合,不仅是诗礼文化形成的内在动力,而且彰显出诗礼文化的艺术性···

【王志芳】《诗经》与礼制秩序的重建

《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当然,就“国风”中刺诗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而言,自周平王东迁(前770)之后,王权渐次式微,社会开始动荡,“诗教”“礼教”“乐教”逐渐缺失,趋于礼崩乐坏的境地。毫无疑问,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创作的诗篇,自然会以忧国伤时与讽刺腐政为···

“国学经典真精神·五经系列丛书”出版,廖名春领衔撰写

以“五经”为代表的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关于诸种经典的文本内容、成书真伪,甚至其基本性质,有些误说长期流行,难以廓清。由著名学者廖名春教授领衔撰写的“国学经典真精神·五经系列丛书”利用出土文献等新材料破除旧有误说,使得还原经典本来面貌、揭举经典真正内涵成为可能。该丛书在科学性与通俗性之间寻求···

【王新水】作为一种“综合本体论”的知行合一说

对于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传统学术仅仅从道德修养论角度的论述不同,在中西哲学比较的大背景下,现代很多哲学学者争相从知识论的角度加以阐发。

【牛志奇】孟子论水

孟子(约公元前390—前305年),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罗慕赫】桃李春风

中华民族是尊师重教的民族。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将传授我们技能、启迪我们心灵的师者,视为生命中可敬可亲的长者,以礼相待、深情思念。又到一年丹桂飘香,师者的恩情永不忘,我们从国家博物馆推出的“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中,选出相关文物,讲述它们的故事。愿天下的师者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

【杨万里】宋明理学家推动中国文艺思想的会通

如果说早期理学家有贬低文艺以至将其工具化的倾向,那么在走向成熟期的理学文艺观念中游艺之学的地位却不降反升。而且,与痴情以至沉溺于诗书画艺术并视其为文人“墨戏”的艺术家相比,理学中人恭敬端庄、严谨精微的游艺态度,更为明确了文艺作为涵养心性工夫和格物穷理对象的功能意义和合法地位。

【陈来】儒家扬弃五福观念,发展了“好德”的幸福观念 ——中国文化中的“幸福”

幸福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意义不同。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早记载的幸福观念见于《尚书》洪范篇的“五福”说,其年代约在公元前11世纪,反映了商代末期和周代初期的思想。五福是指“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考命”。这是以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爱好美德、老而善终为基本的幸福,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的幸福观。

【杨朝明】礼乐中华与道德人生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在于对人性尤其是人的价值、人的道德的思考,这是礼乐文化的基本属性所在,也是传承的意义之所在。

【孔德立】孟子论为政者的仁爱与责任

人们通常理解的性善论,是说每个人都有善性,或者说人具有成为好人的潜质。这种从道德范畴理解孟子的“性善论”,不能算错,但孟子的性善论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就《孟子》文本来说,善的最终考量标准要落到为政者是否尽到了“民之父母”的责任之上。

【李文娟】宋代乡约乡礼

《吕氏乡约》与朱熹《损益吕氏乡约》《乡礼》建构了一套礼仪化的乡民互助互动模式,成为宋代乃至明清乡约乡礼、家训家规的范本。宋代乡约乡礼蕴含着“里仁之美”的儒者精神,将儒家仁义礼乐推向乡里民间,是宋儒践行齐家治国理念的新探索。对宋代乡约乡礼的考察,是研究宋代儒学的一个必要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