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钧】作为经典读解方法论的“《论语》趣读”

山东大学孔范今先生在2012年退休之后,仍有很多人文与学术话题想说,于是他在曲阜工作时的“老学生”蔡世连(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亚伟(纪实文学《孔府大劫难》作者)与陶继新(山东教育报刊社原总编辑)等人就隔三差五在济南找个宾馆住下听孔先生论学,互相问答,每次聚谈两三天,由刘亚伟负责录音录像、整理文字。他们的此项···

【谢远笋】由《礼记》贯通儒学

郭齐勇教授解读的《礼记》是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大家知道,《礼记》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经典,它原本是解释“礼经”(即今文《仪礼》,为汉代学官所立)的“记”,至唐初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正式获得经的地位,与《易》《书》《诗》《左传》并列。

【周弘博】读新出《钱穆致徐复观信札》

旧历年前,蒙钱婉约教授惠赠其据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整理的《钱穆致徐复观信札》。由于职业原因,笔者近年有幸从事《钱穆先生全集》(九州出版社,2011年,以下简称《全集》)的编辑工作,并曾数次校正《素书楼余沈》(《全集》正文最后一册)所收录之钱穆“致徐复观书”,故而对于钱教授此番馈赠感到别样惊喜。

【向敬之】《千年弦歌》:中国书院文化是怎么炼成的?

我在文字人生中,多次写到岳麓书院这一座足以代表中国书院发展历程与菁华的千年学府。站在千年学府讲堂前,犹能听见张栻、朱熹开坛会讲、辩说精义的论道;犹能看见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拨又一拨的岳麓学子经世致用,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创造了多个中国史上的第一:陶澍第一个把···

【党秋妮】一部关学文献整理和思想研究的创新成果 ——荐 《关学经典集成》

1000多年前,关中大地诞生了张载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怀抱“民胞物与”的宏伟理想,以“古今无两”的“学问思辨之功”和“濯去旧见以来新意”的“造道”精神,穷神研几,探赜索隐,思考宇宙人生的真谛,进行着艰巨卓绝的哲学理论建构。他奠基理学、创立关学、复兴儒学之功···

【邓青】技术时代的“生生”与“物化”论题 ——丁耘先生《道体学引论》读后

“生生”是近来学界讨论的热点论题之一。丁耘先生2019年出版的新作《道体学引论》即是对其《生生与造作》一文之论题与主旨的推进[1]。其文发表后,2018年《哲学研究》刊发了吴飞先生的评论文章《论“生生”》以及丁先生对于吴文的回应[2]。此外,杨泽波、孙向晨等学者也都从不同的进路切入了对“生生”论题的义理阐发或理论建构。其中尤可启···

【朱承】变动不居的情境中如何做个人抉择?孔子是榜样

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究竟怎样的人才能使后人发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的感叹?事实上,孔子的人生经历并不具有十分的传奇性,他只是春秋末期鲁国很多没落贵族的普通一员,使得他留名千古的是他的思想,是他所创立的儒家之道。

【林乐昌】“张载文献整理与关学研究”总序

“张载文献整理与关学研究”丛书,其内容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张载著作《正蒙》宋明清注本的点校本、张载佚著《礼记说》的辑注本和张载著作《横渠易说》的校注本,合计十一部书稿,在把其中篇幅较小的几部点校本书稿加以组合之后,作为七部书稿出版。第二类,是与张载思想研究、关学与洛学两大学派关系研究、张载门人思想研究有关的四部···

【钟锦 黄曙辉】熊十力的思想试验可能不成功,但给中国哲学保留了希望

熊十力(一八八五—一九六八),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字子真,别号有漆园老人、逸翁,湖北黄冈人。他生当晚清,父亲是乡塾的教师,耕读传家。但他还受了新潮书籍的影响,二十岁时便投身武昌新军,从事反清,参加过辛亥革命、护法运动。三十五岁经梁漱溟等介绍,进入欧阳竟无主持的南京内学院系统学习唯识学,转攻学术。

【刘余莉】《群书治要》与百年大党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学习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群书治要》,古镜今鉴,古为今用,有助于人们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牢记使命。

【陈华文】中华文化视角下的“天人合一”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有一种不可忽视的软实力就是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很多学者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取得···

【王正】人能弘道,道亦弘人:孔子的六个面向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至圣先师”“文宣王”,历代有关孔子的著述层出不穷;而经过近代以来对孔子的批判与重估后,孔子现在被理解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之一。这种评价的古今之变,既意味着人们对孔子的理解摆脱了传统中国对孔子的过度神圣化与完美化,又体现着我们现在对孔子的理解其实是在西方的学术分科和现代教育···

【冯天瑜】体悟中华元典精义

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几百年间,东地中海沿岸、南亚次大陆、东亚大陆的几大古文明,不约而同地进入一个精神飞跃时期。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将这一时期命名为“轴心时代”,也即人类精神枢轴形成的时代。轴心时代的一个显著成果,便是先哲历经数代锻冶,构建观照宇宙、社会、人生的文本,成为延传后世的经籍,笔者曾将其称为“文化元典”

《宋明理学史新编》将是对宋明理学研究的高水平总结性呈现

这次复旦大学主持的《多卷本宋明理学史新编》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是一件很好的事。如果今天我们要谈《多卷本新编》写作的意义和立项的意义,不能离开旧著的三卷本《宋明理学史》,它代表了我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宋明理学研究的水平。今天的项目称为《新编》,是相对八十年代的旧著而言的,所以认识《新编》的意义,就不能离开···

【张慧敏】即身而思道

在文化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哲学的阐释与创新问题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如何在西方哲学话语冲击下凸显中国哲学的声音、阐发中国哲学的精髓在时代境遇中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在哲学危机和现代性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当代西方哲学发生了“面向生活世界”的生存论转向。

【关凯】历史不会终结,还会继续演进 ——评潘岳《中国五胡入华和欧洲蛮族入侵》

也许,如果我们泛泛地说人性普同,似乎不会有太多的人反对。但一旦把“文化”作为一个变量引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事情就可能变得有些复杂,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己一种几乎不自知自觉的文化“默认程序”中思考问题的。

【方素梅】探寻中西方道路的文明逻辑 ——《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简评

由于中国和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有关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的争议从未停止。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和解读中西方道路的文明逻辑,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其中,分别经历了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辉煌以后,中西方都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政治分裂和文化冲突阶段。然而,相似的历史轨迹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中国历史和文明历经危···

【潘维】大型政治共同体的逻辑 ——读潘岳同志文章《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近日读到潘岳同志的奇文,比较五胡入华的三百年和日耳曼各部入主西罗马的三百年。文章说明,这两个类似的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了中西后来不同的历史路径和不同的政治结果:一个是族群的分散封建,迄今再未有罗马大一统;另一个是胡汉融为一家、一扫汉末至三国两晋到南朝的颓废,恢复了郡县大一统的勃勃生机。

【曾学文】《阮元集》:清代学术文献整理的新成果

回眸中国近代社会巨变前夕的十九世纪上半叶,两千年封建社会经历了最后一段较为稳定的时期,阮元无疑是这一时期政坛、学坛、文坛一颗耀眼的巨星。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晚号雷塘庵主、怡性老人,扬州人,为清代中期名臣,深受乾、嘉、道三朝倚重,历官各地,屡任要职,卒后被道光皇帝称为“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