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迈克尔森 等】在线交流

很难否认数字时代尤其是智能手机革命已经改变了我们交流的方式。从前被认为缓慢的书写短信现在几乎是瞬间送达最遥远的熟人那里。由于短信和电邮交流发生的速度几乎和说话速度一样,书面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随意了。

【扬溢】现代学术研究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兼谈如何评述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工作

要想正确评价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则必须回归基本的问题:何为现代西方学术,何为中国学术?本文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从战后德国新旧学术及精神思想的对抗及转化,描述辨析了在西方近代及古希腊以来的思想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的治学特点,介绍了何为现代学术。下部概述了西方学术的二元与一元倾向,知识论与本体论、真理论、学术与学说的区别···

【阿格尼斯·卡拉德】大学的真正丑闻

那么,真正的丑闻是什么?是合法捐款问题和它们免税的事实。是学术能力水平考试(SAT)辅导课程。是大学令管理精英永久化的事实。是大学没有能令管理精英永久化的事实。是分数膨胀,是大学体育。

【查德·维尔蒙】焦虑的程度

诸如学术专业主义和学术使命等理想当今的确还存在,但对多数人来说处于僵尸状态。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与本来应该服务的目标保持距离。大学老师或许不生产物质产品,正如马克思曾经写到的学校老师,但她是生产性劳工,除了教育学生之外,她也是“像牛马一样工作为学校所有者发财致富。”

【加里·考克斯】克尔凯郭尔:年轻、自由和焦虑

本文谈论站在悬崖边上的自由的问题面。

【特里·伊格尔顿】必然的自由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核心是一种宗教观念,耶稣返回地球受到了质疑。

【刘强】亲亲互隐,直在其中 ——《四书通讲》中最“烧脑”的伦理辨析

因为“正直之道”必须合乎“义权之道”,故而其中所承载的哲学价值和智慧含量才值得重视,不容低估。接下来将要探讨的这个问题,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思辨性、也最“烧脑”的问题之一,曾引起学术界广泛而持久的争鸣,从而将“正直之道”的哲学诠释能量发挥到了极致。

【克里斯托弗·特纳】与康德共进晚餐——恶心的味道

恶心的对象消灭了表现的距离威力,用康德的话说,按其原始的物质性“坚持被欣赏”,既作为形象又作为现实。康德清教徒式地扭头不看恶心的快乐这个矛盾的、快乐主义的无形的强度,这种快乐有一种令他窒息的威胁。

【余东海】儒学,最智慧的哲学

有句名言,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东海曰,科学的尽头,西哲的尽头,宗教的尽头,佛道的尽头,都有儒学在等着。

【田飞龙】香港国安法一周年: 制度成效、典型案例和剩余课题

香港国安法一周年,法治成效有目共睹,市民的心理安全与自由权利保障更上台阶。香港国安法不仅具有通常的法律实施的效果,还具有调控扩展香港特区法律体系以及施压推动香港诸多关键领域实质性改革的作用。在国安法的推动下,香港在教育、传媒、校园民主甚至司法等领域正在展开系统而精准的制度检讨,寻求适应香港国安法的新治理秩序。

【刘承华】“修身”张力下的礼乐关系 ——儒家音乐思想的内在逻辑

“礼乐”是由“礼”和“乐”两个概念组成,最早出现在《论语》中。《论语》中的礼乐,既有两者连称,如“文之以礼乐”(《宪问》);又有分而言之,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等。这里的分而言之,即有对举之义。到荀···

【王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人交往,中国文化非常注重以道德和伦理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语有云:“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说的是,救济灾荒,抚恤邻国,是符合道义的。施行道义,就有福禄。古人认为与人为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吴钩】别被电视剧骗了,宋朝的圣旨其实是这么出台的

我们看古装影视作品,往往会觉得以前的君主金口玉言,口出为敕,口含天宪,是吧?皇帝如果心血来潮,或者想办某一件事,就会喝一声:“传——拟旨!”然后口授一道圣旨。圣旨写出来,马上就是效力至高无上的法律,谁敢有异议,就是“抗旨”的大罪。假如你相信这是真的,那你就被狗血电视剧带进阴沟里了。

【徐铁猊】诗词里的中秋节

在诗人的眼里,月亮总是最为钟情的题材,古代描写月亮的诗词多到不可胜数。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中,就有一首《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倪玉平】中国古代的人口增加政策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是立国的根本,历朝历代都持有“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的观念,认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主张通过增加人口数量来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久繁荣昌盛。为达到增加人口的目的,各王朝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人口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余东海】民国精英无君子 ——东海客厅论孙蒋

政治有其因果,意识形态是决定性的因,决定着制度形态和社会形态,决定着国家的基本性质和命运。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君子知因,即知其果。民国政治之不伦不类、制度之不三不四、国家之衰弱无力、社会之混乱无序、寿命之难以持久,原因就藏在三民主义里。

【柳理】朱张会讲——八百多年前,两个青年学者的高峰论坛

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正式颁布了书院改学堂的谕令,要求将全国各地的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书院改制甫二十年,有识之士如蔡元培、胡适及毛泽东等都以自己的亲身体验,由现代学校的短处,反观传统书院的长处。今天是书院被废止的120年纪念日。有感于这段历史,本文作者以《八百多年前,两个青年学者的高峰论坛》为题,从朱张会讲谈···

【王子今】海昏侯墓园考古与西汉史的新知

秦汉时期,中国文化进程发生显著的转变。对于由秦而汉的历史演进,清人赵翼有“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说法。他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积弊日盛”,“七国”“战争”已显现“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后来“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天之变局,至是始定”。秦汉政治···

【余东海】从家天下转向公天下 ——东海客厅论礼制

“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夫惟天之权而后能寿夭祸福天下之人,而使贤者无夭横穷困之灾,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然而季次、原宪,古所谓贤人者也,伏于穷阎之下,布衣饘粥之不给。盗跖、庄蹻,横行于天下,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如此,则是天之权有···

【韩星】经学视野下《大学》诠释史的学术回顾与问题反思 ——读张兴《经学视野下的···

张兴博士的《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在他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一部学术专著,是在经学的视野下对汉代以来《大学》诠释学术史上几个重要阶段、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所作的学术史梳理,初步形成了《大学》学史研究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