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格亚·阿加沃尔】爷爷在月亮上吗?

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死亡,我们已经不再有清晰的意识了,但他们的问题能帮助我们直面死亡。

【约书亚·科尔曼】全然接纳

你竭力避免的痛苦感受会在黑暗中变得扭曲。而直面你的痛苦和挣扎有助于你夺回生活的主动权。

【朱利安·巴格尼尼】如果美国陷入认识论危机

因为尚未成功战胜全球疫情,科学的声誉遭遇了一点儿打击。如果因为不同形式的接触传染,哲学的声誉能从类似的改善中受益吗?

【西蒙·布朗】精英反智主义的崛起

几十年来,“常识”一直成为保守派观念的方便框架,该标签掩盖了更复杂的画面。

【余东海】宁肯将身入监狱,不将仁法做人情 ——东海客厅论异议

凡异乎马家立场而公开反对、批判之,就属于异议人士或异议分子。异议分子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异,文化、政治立场观点异乎马家;二是议,公开批判。议而不异,那是马家自己人;异而不议,也不算异议分子。异议群体中,自由派最多,其次是耶教徒,其次是儒家。佛教也有,罕见。道家和其它学派宗派未闻。

【吴钩】“包公戏”告诉了我们多少假的历史(之二)

“包公戏”中的包拯是宋朝人,但宋代的戏曲并没有什么“包公戏”。“包公戏”是在元朝才兴起的,至晚清时终于蔚为大观。数百年间,包公审案的故事被编入杂剧、南戏、明传奇、话本、拟话本、评书、小说、清京剧,以及众多地方戏;近代以来,“包公案”还被多次改编成新编戏剧、电视剧、电影。无数中国人都通过“包公戏”了解古代的司法制度与司法···

【何俊】执拗的永嘉学派

在宋明理学的研究视域中,永嘉学派基本上处于一个非主流,但却又不得不认真面对的位置。所谓非主流,自然是众所周知,大凡讲宋明理学,总是以程朱与陆王为主流。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不待赘述。不得不认真面对,则因为即在朱熹(1130-1200年)当时,不管他指责永嘉学问是“没头没尾”“涣无统纪”,还是“偏考究其小小者”“斗凑零碎”,但···

【宣守有 宣夙思】易卦符号系统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蕴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它承载着上古先民的智慧,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一般认为,今本《周易》中有两个符号系统,一个是易卦符号系统,一个是汉字系统。易卦符号系统是文王演绎的《周易》系统,汉字系统是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和《易传》七种十篇,史称“十翼”。汉字系统是对易卦符号系统的解释和说明,是我们今天认识易···

【德布拉·卡斯维尔】公正和慈爱的凝视

如果我们持续关注这个世界,我们就从来不关注他人,因为除非我们超越特殊性看到所有人都一样的普遍性,否则我们就无法给予他人同样的尊重。我们必须超越抓住我们的个性和故事,看到包含着我们对他人义务的非个人性的东西。这是韦伊的生平和见解的核心张力。她明白,我们为了获得凌驾于普遍性之上的特殊性,不得不被迫排除掉我们的偏袒。

【亚当·柯什】高雅文化成了反文化

在高雅文化受到推崇的时代,与反文化沆瀣一气意味着抛弃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如今高雅文化就是反文化。

【姚洋】共同富裕,不是要把高收入群体拉下来!

平均主义不是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托底”,另一个是“提升”。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共同富裕不是要把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拉下来,而是要把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上去。这样的目标,与中国人的道德观是一致的。

【王蒙】君子周而不比

最初出自庄子名言“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就是说贤良之人相互交往,不追求虚张声势、华而不实,而是像水一样纯洁自然,无色无味。后来形成为民间谚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也很生动有趣。君子——受过良好教育与讲究品德高尚的人,相互交往,不追求个人关系的亲密热络,而是道义理念之交,是讲原则可以相互···

【朱汉民】宋代书院的“师道”精神

唐宋变革之际,儒家士大夫崛起并进一步强化自己作为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他们不仅主导和推动唐宋之际的思想文化变革,同时还希望在山水之间搭建一个以“书”为中心的院落,以承载自己的师道精神和人文理想。他们将自己建立起来并苦心经营的新型文化教育机构叫做“书院”。

【余东海】追求黄金事业,开启黄金时代 ——东海客厅论时局

处于左右的夹缝,儒家会很艰难,但无大虞,只要自家争气,也是成长和发展的大好机会。儒家劫后方归,整体上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政治能力都很有限,如果一帆风顺信者盈谷,非儒家之福、中国之幸也。

【曾海军】“双减”之后话教养——有感于一则反咬补课老师的新闻

对于国家的“双减”政策,作为身在教育行业中的人,并不难明白,虽然会有很多阵痛,但从长远来讲,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没有特别的关注,只是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令我突然有了些想法。新闻中说,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有一对双胞胎的家长,通过中间人花钱找一个物理老师补课。补完课后便反咬一口,举报物理老师违规补课,不仅要回了···

【安乐哲】“成人、成仁”之内在性

我们已经看到,在儒家这个我称为“human-becoming”(“成人”)的模式里,人的个人实现是不可还原(简约)地“包含他者”(“other-entailing”)而且一切关系皆是含有亲属性的。朋友也变成家庭成员。个人幸福、家庭兴旺、国家繁荣都是同构和不分的。我们回顾一下亚里士多德的“human being”(“人本体”)概念,这样能把“human being”和“human ···

【贾登荣】解读儒家经典的文化密码——刘强著《四书通讲》读后

所谓《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四部儒家经典。一般认为,它们出自于先秦儒家的四位代表人物,即孔子、曾子、子思、孟子,故又被称作“四子书”“四圣书”。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强,“坚信中华传统文化之道对于今日世界和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数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跋涉于中国儒家经典的瀚海之中,逐渐“勘探···

【余东海】内圣何以开外王 ——东海客厅论圣王

内圣外王说出自庄子,虽为历代儒家所用,只能是方便说。严格地讲,内圣非内,外王非外,道德对政治具有覆盖性和统摄性。儒家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统摄人道之一切,当然包括政治。仁义道德之外焉有政治,圣贤君子之外焉有王道。

【许石林】趾高气昂地践踏礼俗传统,高举“现代性”才是不折不扣的迷信

轻易地把生产和销售纸人、纸马、纸房、冥币等定义为“封建迷信”,是草率的,没有认识到中华传统风俗礼仪尤其是丧葬祭祀的深义和作用。那种动不动就追根溯源,如考察纸币所产生的历史以证明烧纸钱并非中华古礼固有之俗等等,而不是从义理上体察领会其中精神价值的,貌似科学求实证,实则最迂远不经。

【方朝晖】良心、底线与当代伦理——读何怀宏《良心论》

何怀宏的《良心论》一书摆脱了传统心性儒学孤、高、深的路数,在借鉴儒学资源的基础上,试图开辟一条基于所有人而不是少数精英(或精英群体)的伦理重建之路。它以"底线伦理学"为特色,关心每一个现代公民都应履行的基本道德义务。它以良心/恻隐之心为道德动力之源,试图开辟一条人人切实可行的道德建设途径。本书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