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江虹】用节气文化滋养当代生活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咫尺。

【岳音】“德艺双馨”的文化源流

在先秦时期,“德”与“馨”相属而出,并非偶见。如《尚书·周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真正能够散发出浓郁香气的不是黍稷,而是人的美德。《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意思是指一个人崇高的德行足以让人们感受到他散发出来的美好芳香。这也被认为是“德艺双馨”最早的出处。

【龙倩】“德”: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

作为中国思想史中重要的原生概念之一,“德”字使用率极高,自周初至今,经久不衰。“德”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融伦理、政治等为一体,其创立和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奠基了中国文化的人文走向,决定了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特质,更塑造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精神品格,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

【徐莹】战国天道观的再认识

殷人宗天,举凡战争、收成、疾病等,事无巨细,都要卜问和祈求天上的帝。在殷人的心目中,上帝以自身的意志,主宰着自然界的风雨以及人世间的一切祸福吉凶。殷鉴之下,以小邦胜大邑成为天下共主的西周王朝“以德配天”,将“敬德”的人事努力,作为对殷商天道观的补充和修正。

【刘国民】“崇儒更化”:西汉时期的文化建设 ——兼论董仲舒《天人三策》的重要意义

每一民族在发生巨变的时代,都会面临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而文化建设是政治建设的基础,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化建设,在今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许家星】张栻的道统思想

张栻是南宋重要的理学家,师承五峰,服膺周、程,友于朱子,与朱子、吕祖谦鼎立为东南三贤。在南宋道学格局中,张栻之学渊源于胡宏的湖湘学,然因与朱子思想密切,在后世朱学独尊之道学格局中,张栻获得了超出吕祖谦和陆象山的地位,在《宋史》中与朱子同归属于“道学”,而吕、陆则被归为“儒林”。

【房伟】重构孔孟之间的儒学传承——读宋立林教授新著《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

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教授《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通过对“孔门后学”学术传承与思想特征的精准把握,更加丰富且立体地呈现了“孔孟之间”一个多世纪的儒学发展与诠释史,这对于学界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田飞龙】中国式现代化之反思:如何规划?如何和谐?

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属于后发现代化类型,“规划现代化”的属性更为强烈和凸显,但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有着和平主义、生态主义的规范基因,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与发展哲学倾向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平衡。

【里弗卡•温伯格】死亡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各位读者朋友,时间就是个杂种:与她交往没有意义,不与她交往同样没有意义。认识到时间是让人生变得有意义或无意义之物能够让我们减少一些对死亡的痴迷,更容易与人生中的大事达成和解:需要活着的那段时间。

【斯蒂芬·安德森】偶然与幸福

毫无疑问,我们在物质上更富有了,在周围环境上我们也得到更多的庇佑,但是,如果有什么的话,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加焦虑,更加不满意,在情感上更加迷茫无助不知所措,难道不是吗?

【刘金波】礼乐相成与中和之美

儒家元典“六经总以礼为本”,其诸多既可分拆使用又可连缀成词的两两相对相合、相辅相成的“礼”与“乐”,“仁”与“义”,“义”与“理”,“诚”与“敬”,“孝”与“悌”,“中”与“和”,“和”与“合”,“性”与“情”等核心文化关键词,仍是当今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学者研究的重要范畴、命题与概念。礼乐文化作为完整的哲学思维、学术思想···

【吴中胜】礼乐相须与文化精神

“礼乐相须”出自宋代郑樵《通志》:“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通志·乐略·乐府总序》)今天我们谈两个字:“礼”和“乐”,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的精神建构中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今天我们主要也是从精神层面来讲这两个字的。

【梁涛 郑虹】春秋非礼崩乐坏而是以礼为中心的时代

人们常以“礼崩乐坏”为春秋时期的特征,并视之为混乱、动荡的时代。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礼制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甚至可以称为“以礼为中心的时代”。那么,哪一种说法更具合理性?

【杨莉】《王船山体用思想研究》书评

中国哲学研究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诠释、建构与创新,是在“继人之志,述人之事”的经典解释中完成的。这意味着中国哲学总是在历史性视域中才能严格地获得其思想的展开与确立:这一进路或可称之为历史性意识。这种历史性意识,在田丰新作《王船山体用思想研究》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呈现。

【孙海燕】道经伊洛分朱陆 ——思想史上的《近思录》系列之六

程颢与程颐是《近思录》的核心人物,但二程思想差异很大,冯友兰将两人分别视为心学、理学的开山。朱子主要继承了程颐,受其里里外外的影响,《近思录》偏于理学,且多少遮蔽了其他三人的学问特色。

【孙海燕】发明实推内圣功 ——思想史上的《近思录》系列之四

人的思想,大抵是对自身生存状况的觉解,以及对生命理想的表达。一种学说,无论产生的机缘如何特殊,既能在思想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必有其自身的价值,适应了人类的某些渴望。此学说若能可大可久,教导大众走一条自利利他的道路,无疑是一种“好学说”。

【岳冠林 张淑一】春秋至汉代律历关系演变

先秦时期,中国已发展出相当成熟的历法和声律体系,二者在当时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论语·卫灵公》载:“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许允龙】洁静精微开生面——读刘长允著《天下周易》

《天下周易》一书系刘长允先生积四十年治易之功,最新推出的力作。作者自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其易学研究,先后撰写多篇论文和专著。1985年,他提出的“《易经》是一部古老辞书”的观点,在易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几十年来,作者一直没有中断对易学的思考与研究。在这部新著中,他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

【李竹】清代学规卧碑的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随着儒家思想占据中心地位,明清两朝逐渐确立了推进圣谕宣讲的制度化手段,以实现思想教化的统治目的。从明太祖颁布的“圣谕六言”,到清顺治年间仿其所制的“六谕文”、康熙年间的“圣谕十六条”,直到雍正所制近万字的《圣谕广训》达细致严苛之极。

【李浩】《清明集》蕴含“德法兼治”司法原则

《名公书判清明集》又被称为《清明集》,是宋代的一部司法裁判文书和官方公文的分类汇编,也是佐证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社会法制、经济、历史状况的珍稀史料。此书作者别号“幔亭曾孙”。书名中“名公”二字,意指撰写书判者多为南宋时期名重一时的士大夫;“清明”二字,则取自“明无一毫之蔽,清无一点之污”的为政、断案清廉明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