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可向善,也可向恶。
岛内“统派”标志性人物、“老保钓人”、“中国统一联盟”(现转型为“统一联盟党”)前副主席王晓波不幸病逝,享年77岁。王晓波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两岸友人纷纷致哀,称其去世“让祖国统一大业蒙受重大损失!”儒家网特别编发王晓波教授生前所撰两文,以表达深切悼念之意。
北宋嘉祐二年正月,万物生发的初春时节,仁宗任命翰林学士欧阳修为权知贡举,翰林学士王珪、龙图阁直学士梅挚、知制诰韩绛、集贤殿修撰范镇并权同知贡举,馆阁校勘梅尧臣为点检试卷官,主持当年的科举礼部试(省试)。
“心”在《春秋繁露》中是一个使用极其频繁的观念,共出现133次。对于董仲舒思想系统的建构,心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
《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代表着最早的中国历史。《尚书》通过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重大历史事件的诰语、誓词等,记录了三代历史更迭、社会经济结构演变,是记载中国上古史最重要的文献。《尚书》叙事自尧舜至夏商周,跨越2000余年,是西周至战国时期人们追述华夏历史的珍贵史料汇编,其中《尧典》《皋陶···
离自然的远近,取决于心。今人离自然远,每当春暖花开,面对眼前的青草杂花,看着欢喜,可就是一个也叫不出名字来。这不就是心与自然离得远吗?
他为奴隶制辩护,反对人人平等的观念,但他不是敌人。
阿格尼斯·卡拉德的“我们应该清除(cancel)[1]亚里士多德吗?”似乎是为亚里士多德继续作为经典作家进行勇敢的辩护。但是,究竟是谁要将他踢出去呢?
本文是作者公共哲学专栏的系列文章之一。
不去涉足,就很难体验原野的神秘。近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驺虞》,那里是一片醒着的原野。驺虞所到处,他内心的真诚与自然的祥和交融。虽然风景在纸上,但呦呦鹿鸣,已然在耳在心。
改革开放后,大陆的儒学研究较多受到港台新儒家的影响,而港台新儒家恰恰是尊孟抑荀,继承并延续了韩愈、朱熹等人的道统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发端于经济领域的铁器牛耕,其对上层建筑带来深刻影响,最终迎来了大一统的秦汉时代。
荷蓧丈人说孔子,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总章四六六)公孙丑问孟子,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者,何也?”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学习和教学中,孟子对读书形成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读书法。这些读书法按类别可分为总体原则、一般规律和方法技巧。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读书成为很多人的困惑,孟子的读书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中华民族不仅将勇德视为“三达德”之一,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其理论上的阐释。如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该命题开始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勇业已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并使所谓“见义勇为”成为千古传颂的优良品德。
我国古人对于尊老敬老的风尚非常重视,甚至通过乡饮酒礼等具体礼仪规定下来。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之所以重要,还是因为老人都是曾经为国家社稷作过贡献的人。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提倡尊老敬老,也就是提倡不忘本、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社会风尚。
世界历史已进入中国时刻,中国已在重塑世界。学界很多人不承认不认为这一点,就是不能将中国本身作为一个由古至今的生命体来看待,总是以分解的理性来差别地审视着正在“涅槃和新生”过程中的中国,自然就对这个过程中的中国有着诸多不满意的看法。而本书作者正以超迈的眼光总揽全球历史来回应这个问题。
明代陕西提学官借助政治资源和手段,从构筑平台、培养传道者、推重理学以及倡导关学等角度,对关学在明代的复振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这就表明关学在明代的复振绝非只是关学学者群体努力的结果,督导一方学政的提学官理应成为我们考察关学复振的重要视角。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中国人对儒家政治是中国国家治理的理想原型这件事缺乏共识。中共还没有准备好去完成其中国化的进程,而公众又被西方民主叙事所支配。结果是,中国政治中充满了双重焦虑带来的紧张 — 公众、特别是知识分子,急切地希望中国过渡到民主制度,而正因为此,中共对其权力的稳固产生焦虑。中国共产党应该带头打破这种焦虑,而完成中国化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