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我国原生态的教育组织,它兴起于唐,终结于清末。在千余年的教育实践中,书院在知识教育上注重博与精的统一,在道德培育上注重正心修身,同时又提倡明体达用、经世致用,强调学习知识和砥砺品行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经邦济世。
书院是中国读书人围绕着书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它历史悠久,数量庞大,由大唐以迄晚清,1200余年间,创建7525所以上,为古代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学风士气、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朱子在外做“官”短,在乡做“绅”长。他扎根福建农村,蛰居武夷山中,是一名杰出的乡绅。从18岁举建州乡贡算起,朱子做了45年的乡绅,并可划为四期。
在如今,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深刻的社会割裂,民粹主义和各类其他思潮迸发,学术界、思想界都陷入深深的危机感之中。如何思考和面对这样的问题,对知识分子乃至社会精英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从2010年至2018年,清华简以一年一辑的速度公布出版整理成果,这在同类规模的出土文献中是尚无先例的。2300多枚清华简,整个整理出版过程将耗时15年,目前进度虽已过半,但无论对于清华简整理团队还是中西书局而言,每一辑整理报告都是一次新的巨大挑战,可谓任重而道远。
和谐,也就是和睦协调,这几乎可以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是各家各派的共同主张、是万事万物的最高追求,是中国人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的文化心理、政治信条、艺术准则、智慧要求。所以,和谐的信念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根基。
学界多知郭璞在玄学、游仙诗及训诂学等方面的建树,而甚少关注其《诗经》学之成就。郭璞曾著《毛诗拾遗》《毛诗略》两部《诗》学著作,又注《尔雅》等书,其中有较多引《诗》材料。郭氏的《诗》学著作皆亡佚,清人马国翰从诸书中辑录郭璞《毛诗拾遗》佚文7条,其中或掺杂《毛诗略》佚文。结合其《毛诗拾遗》佚文及《尔雅注》引《诗》···
关于理学与文学的关系,学界过去观照的重点往往在于理学的话语权力对文学的消极影响。其实,当理学的时代过去以后,人们应该更为客观地观赏理学诗人留下的辉光。就像人们在狂澜汹涌的海上风暴过去以后,看到的是海上日出的辉煌景象。
许多人习惯将现在的高考比附为古代的科举,其实公务员考试更像是科举,因为它们选拔的都是公职人员。好,今天就来说说中国发明的科举制度。
“诚信”是由“诚”与“信”两个既有差异,又相互贯通的德目融合而成。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认为“诚”就是真实无妄,是天道之本然,也是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原动力。
直接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原因,应该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被分割为文史哲三个学科,成为所谓“人文学科”的一部分。
近二三十年来,围绕儒家经典的经义、义理、语文学和历史学,已有相当丰硕的成果,但仍然任重道远。以经学研究中的“二重证据法”为例。二重证据法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孔安国利用孔壁古文对读伏生今文以定《古文尚书》文本。
孔子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删述“六经”,创立了以仁礼学说为核心的儒家学派,将仁义礼智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要素,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天下大同作为立国的必由之路。儒学在汉代定于一尊,这绝非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私相授受,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六经”被尊为“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奠定了中···
国内第一家以经学为名的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于近日成立。20余位学者在随即进行的“经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就经学的历史意义、当代价值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本刊摘要发表部分学者发言,以飨读者。
中西方在民主上存在共识,都不否认其普世价值性。换言之,双方在民有上是一致的,只是在民治与民享哪一个更具优先性上存在分歧。中国人是实用理性,所以更重视结果,认为民享更实在;西方人是形式逻辑,所以更重视过程,认为民治更珍贵。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汉学家伊沛霞女士的《宋徽宗》一书,是一本替宋徽宗翻案的人物传记,伊沛霞坦言:“我越是站在他(指宋徽宗)的视角看问题,就越觉得对于他的历史评价过于严苛了。他花了很多力气试图扮演好分配给他的皇帝角色,对于那些他无力控制的事情,他确实也没必要去过多地为之负责”(见伊沛霞答《上海书评》采访)。
当前,我们要特别关注“儒家书院”,书院自产生到兴盛,主体上就是儒家经师和大儒主持的民间私学,当然明清以后也有官办或官助民办的书院。
关于《周礼》成书有多种说法。综合梳理分析前人研究,“周公作 《周礼》 ”不成问题,孔子言其为“古”制 , 尤 其 不 可 轻忽。《周礼》的价值体现在文献、制度等方面,更体现在它具有的思想意义上,《周礼》是研究西周文明的重要桥梁,是理解中国的重要典籍。
如果你展开《清明上河图》,仔细些看,可以在画中的城门外,找到三个乞丐,一个似乎是残疾人,坐在地上乞讨,另一个是孩童,还有一个是位老妇人。可谓很有代表性。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人口流动急剧,贫富分化悬殊,城市里出现大量流浪乞丐,是不必意外的事情。
大侠从兹去,遗我在绝情谷底,雁门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