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传统儒家道德治理的精神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传统儒家道德治理凝结着中华民族对伦理道德的深刻认识,反映着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理性思考,体现着道德作为国家治理手段和理政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智慧。

【张昭炜】激活阳明学研究的时代力量

任何一种学说要想保持活力,必须回应时代问题,在新的语境下再诠释、再创新,阳明学也不例外。近年来,学界有关阳明学的研究日趋升温,其带来的问题亦随之渐显。这就需要明确阳明学的特质、综合认识阳明学的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前瞻阳明学的研究方向。

【陈绪波】先秦儒家眼中的生死与鬼神

魂、魄观念是先秦儒家对于生死的最基本认识。按照古人的解释,人呼入呼出的气叫作魂,耳聪目明叫作魄。由于魂所具有的这种气多具有神秘性,故后人往往称之为神魂;魄所具有的耳聪目明等感官功能则多与人的身体相关,故后人往往称之为体魄。神魂与体魄,也就是我们当下所讲的精神与肉体。人活着的时候,魂、魄具在,将死之时,魂气离开···

【王云路】古今一理:《论语》中几个常用字词的辨析

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天两千余年,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它所使用的语言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是佶屈聱牙、生涩难懂,还是明白晓畅,人人可知?

【方云】龙纹锦绣衣,华夏礼仪邦 ——中华传统服饰中的龙纹演变

中国龙纹从最初产生,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象、由原始到精美,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是华夏各民族文化与制度、审美与心理、工艺与智慧的凝结与体现。在中华传统服饰的发展史中,龙纹也经历了从原始的“动物性、神话性”到“平民与阶级的分化”,从原始社会的“敬祭天神”到封建社会的“皇权标志”,再到新时代“祥和的中国文化符号”,三个层级···

【陈畅】理学基本问题:从“人与宇宙”的关系看

关于理学基本问题,前贤已有许多精彩论述。例如牟宗三从道德形上学层面出发,提出理学核心议题是探讨道德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据,亦即心体与性体的问题。此说深有所见,对于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大有助益;然而亦有所蔽,在处理经史问题上有所不见。本文尝试从人与宇宙的关系出发,重新讨论理学基本问题,希望能有所补充。概言之,人与宇宙···

韩建业:中华龙文化实质是“敬天法祖”包含多个突出特性

2024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龙年,龙文化相关议题颇受关注。在考古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看来,中华龙文化的实质是“敬天法祖”,即对上天、天道或自然界、自然规律的敬畏,对祖宗基业道统的继承效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任蜜林】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内在逻辑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如何?在我看来,深入探讨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认识中华文明的内在特性、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着非常···

【李凤亮】现代书院制:高校正在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深入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目前全国已有···

【董译夫】周公制礼:从“得”到“德” 开创礼乐文明

文博时空 作者 董译夫 周公出生于商朝晚期。在晚商,“淫祀”成风,一年中有 200 余日都要进占卜,大事小事,也要卜问神鬼才能决定,这是殷墟出大量甲骨的原因。实际上,在商朝后期,被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称为“尊神文化”的殷商文化,已经开始变味了。

【闫恒】状元的老师是什么人? ——欧阳玄与元朝岳麓书院

说起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选官制度,人们很自然会想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制,“金榜烂,玉音加,从今稳步上天霞”的科举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

【李俊义】草原公主为何热衷于儒家文化?从700年前的那场“派对”说起

元至治三年(1323年)三月,忽必烈的曾孙女、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在大都天庆寺主办一场声势浩大的书画鉴赏活动,后人称之为“天庆寺雅集”。

未来五年没有“年三十”等于没有除夕?专家解疑

甲辰龙年即将到来,“明年起连续5年没有年三十”的话题近日引发关注。由于从2025年起到2029年,连续5年的除夕都是“年二十九”,因此有人将2024年2月9日称作近几年的最后一个“年三十”。对此,受访专家表示,没有“年三十”不等于没有除夕,这是中国历法规律所致的正常现象。

【刘绍义】古代春节休假各不同

古代也和现在一样,除了平常的公休假以外,也有一些传统节假日,只不过节假日的名称以及放假的天数有区别罢了。拿汉代来说,不但正月岁首有假,其他诸如夏至、冬至、伏日等,皆有假期。

【李润和】“耳顺”的儒学传统及其现代意义

丁若镛(1762-1836)在《自撰墓志铭》中抒怀道:“夫平生罪孽极多,尤悔积于中。至于今年,日重逢壬午,世之所谓回甲,如再生然。遂涤除闲务,蚤(早)夜省察,以复乎天命之性,自今至死,庶弗畔矣。”

【冯露露 孔洪恩】《养正遗规》中的蒙童教术

中国古人历来注重开蒙教育,所谓“少成若天性”即是在强调少时习养对人生的长久影响。围绕着幼儿启蒙这一主题,历代学者先后编撰了许多启蒙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

【方彦寿】朱熹书院“菜根精神”的形成与影响

近读某文介绍明万历年间的《菜根谭》,认为“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这一名言即出自此书。其实,早在南宋时期,朱熹在各地讲学之时就对此大力倡导,从而形成了朱熹书院讲学的“菜根精神”。其倡导的清廉俭朴的凛然正气,深刻影响了宋代的士风和学风,并下延至明清时期的两岸书院,流传至朝鲜等东亚国家。

【刘志强】《诗经》俄译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为公”“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既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又是世界各国人民能够普遍接受的文化共识。

【董译夫】文物里的周公:为什么他是孔子最推崇的古圣人

汉代著名大学者贾谊在《新书·礼容语下》中曾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大有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纪德君】阳明心学在明清小说中的传承说略

明代中后期,由王阳明开创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对儒学演变与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阳明心学反对程朱理学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认为“心外无理”“心即理”,天理自在人心,人只要自明本心,即可体察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