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孝敬仁义是立身的根本

在《王昶传》中记载,王昶,字文舒,是太原郡晋阳县人。王昶后来升任了兖州刺史,他为侄子和儿子取名的时候,都依照谦虚和诚实的意思来取,体现出他对儿子和侄子们的期许。他的侄子,一个叫王默,字处静;一个叫王沈,字处道。他的儿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

【李谷乔】也谈《论语·乡党》两大公案 ——与李伟阳先生商榷

对于《论语·乡党》中“康子馈药”和“山梁雌雉”两章,历代学者读解纷纭,莫衷一是。这两章之所以成为聚讼千年的学术公案,根本原因是后世对孔子的情志体悟不透彻以及对相关文本阐释的不确定性。

【曾海军】繁花似锦的癸卯年会

我没料到自己想为年会写一篇文字,年会一整天的活动结束后,并没起这种念头。外地返回的师友在第二天继续约着聚餐、喝茶和聊天,持续到第三天,吃了一下午的火锅,直到晚上吃完烧烤,我从热闹中抽身离场的刹那间,有一种非常熟悉的离别感油然而生,于是产生了这个念头。

【曾海军】我从新西兰归来

我在新西兰也就呆了两周,而回国后转眼已是小半年了,这个时候再来说“归来”,有点可笑。我其实想用“归来”指某种生活,那种以为不再有这个闲情写点闲话的生活。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停止了这种写作,其中最想写的便是从新西兰探亲回来,几次动手都未能如愿。

【刘艳伟 邓洪波】三十年来书院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三十年来,学者们在书院文献的影印、点校、专题资料汇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对书院志、书院课艺、书院讲义等书院文献的研究,亦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尚有不少书院文献深藏图书馆中,有待进一步的发掘、整理;书院文献的研究依旧停留在较浅层次,需转换视角与研究方法,寻找新的切入点。

【师永伟】近三年来书院研究综述

2014-2016年间,书院研究继续保持不断攀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年间共出版学术著作29部,发表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100篇,期刊论文超过1000篇,报纸类文章69篇,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其中书院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区域书院研究、现代书院研究等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当前书院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曾维术】《春秋》公羊学论学四则

《春秋》庄公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传》曰:“正月以存君,念母以首事”。对此《传》文,何绍公注云:“礼,练祭取法存君,夫人当首祭事。时庄公练祭,念母而迎之,当书迎,反书孙者,明不宜也。”

【吕双】从《汉书·艺文志》著录看《孔子家语》

近年来,《孔子家语》作为重要的孔子遗说,受到学界的特别关注。由于《孔子家语》长期遭受学者的怀疑,一直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劉強】癸卯雜詩秋冬卷(九首)

癸卯雜詩秋冬卷(九首)

【陈赟】伟大经典的研习具有开放性

人是学习的主体。相对于其他存在者,人本能匮乏,从出生到独立生存,需要较动物远为漫长的过程,这是一个必须以社会化方式展开的共同生存和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与教育而获得的精神传承对人极为重要,它是回应本能匮乏的主要途径。

【吳笑非】《穀梁》非晚出,亦非數奇

魯申公,《史記·儒林傳》:“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于魯南宮。呂太后時,申公游學長安,與劉郢同師。已而郢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

【许萍】从文化转向看《论语》的术语翻译 ——以安乐哲译本为例

经典是影响一个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头,它意味着重现思想与人生开端的溯源能力。20世纪的中国,崇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漠视甚至抛弃传统文化,致使儒学等传统文化的研究一度花果飘零。

【李康政】明贬暗褒,孤愤独抱 ——王夫之绝笔散文《船山记》浅释

2024年的第一个周末,湖南王船山故里研学基地理事长胡国繁先生在雁城国家高新区的科创智谷新辟场馆,我与王、章二先生往贺。在新年新场地的新气氛中,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们通读《船山记》,觉得这篇“记”很有特色,与曾经熟读过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等有不同,国繁先生追问,有哪些不同,我一时不敢作答。···

【黄玉顺】“太极”观念的当代哲学省思 ——《周敦颐太极图讲记》读后

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太极”范畴是一个宇宙论概念,而朱熹《太极图解》的“太极”范畴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太极”这个词语来自《易传》,虽然也是宇宙论概念,却不同于周敦颐的宇宙论。但无论是本体论还是宇宙论,都是存在者化的观念,因而都面临着当代哲学之前沿思想的解构。

【柳谦 孟鑫】赓续文脉: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汉字如果不在文章中,就是枯的,文献不在文人的笔墨间新生,也是枯的,文物不在“文境”中,同样是枯的,而华夏先祖能够让文字、文献、文物生生而不枯,最后形成流动的传统文化文脉,根本在于“文教”。

【罗云锋】关于“道源于天”即“元道源于天则”中的“天则”的一个注释

然此所謂“天則”,實則此亦包括地則、人則,即元道源於天則、地則、人則。

【王子今】论《史记》之“不绝” ——兼谈对中华文明连续不中断因素的思考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持久发展,曾多经历严重内在弊病和强势外来攻夺导致的挫折、摧伤、打压和冲击,如西汉人史论所言因强势外族侵夺的威胁,“南夷与北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但仍然长期连续而不中断。借助《史记》及其他上古文献有关“不绝”的多种文化特征的表述,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连续“不绝”,可从宗亲关系、祠祀礼俗、文化威权、道德···

【宋健】歌与诵:《诗》的两种礼仪功用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诗》与礼互为表里,是承载周人意志的复合载体。《诗》在礼乐仪式中的演述,大致存在歌与诵两种方式。

【邵炳军】诗经·礼制·诗礼文化

所谓“诗礼文化”,是通过“诗教”“礼教”“乐教”体系所建构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文明形态,是中华礼乐文明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基础。

【黄金灿】探寻经学与诗学互为向度的空间

经学与诗学之间存在着一个互为向度的空间。就知识类型而言,经学作为一种思想性与教化性兼备的知识体系,滋养着诗学;诗学作为一种感悟性和审美性并重的知识体系,延伸着经学。就文化传统而言,地位尊崇的经学在向下灌注着诗学的过程中延伸了文艺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