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凯】历史不会终结,还会继续演进 ——评潘岳《中国五胡入华和欧洲蛮族入侵》

也许,如果我们泛泛地说人性普同,似乎不会有太多的人反对。但一旦把“文化”作为一个变量引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事情就可能变得有些复杂,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己一种几乎不自知自觉的文化“默认程序”中思考问题的。

【方素梅】探寻中西方道路的文明逻辑 ——《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简评

由于中国和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有关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的争议从未停止。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和解读中西方道路的文明逻辑,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其中,分别经历了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辉煌以后,中西方都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政治分裂和文化冲突阶段。然而,相似的历史轨迹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中国历史和文明历经危···

【潘维】大型政治共同体的逻辑 ——读潘岳同志文章《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近日读到潘岳同志的奇文,比较五胡入华的三百年和日耳曼各部入主西罗马的三百年。文章说明,这两个类似的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了中西后来不同的历史路径和不同的政治结果:一个是族群的分散封建,迄今再未有罗马大一统;另一个是胡汉融为一家、一扫汉末至三国两晋到南朝的颓废,恢复了郡县大一统的勃勃生机。

【吴钩】清明是如何从欢快的节日演变成伤感的扫墓季的?

又到清明时节,正是慎终追远的时刻。不由想起几年前的旧闻:清明节前夕,四川乐山某居民小区挂出横幅,上写“恭祝全体业主节日快乐”;陕西渭南的电信运营商给四星客户群发节日祝福短信:“您好!清明将至,提前祝您节日快乐”。看到祝福语的小区业主与手机用户都很郁闷:清明节不是祭拜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么?怎么可以祝“节日快乐”?

【济楚】舌尖上的清明野菜 ——谈寒食、清明诗词中的蔬菜食俗

唐代,寒食节大致演变固定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前两天),清明节的种种过节习俗,皆为寒食节所包。而寒食节固定到春季,影响非常深远,比如这篇小文将要提到的寒食、清明采食各种山野蔬菜的食俗,只有在春天才有这些舌尖上的口福。

【刘增光,刘林静】2020年儒学研究综述

2020年的儒学研究呈现出多元样态,具体可分疏为五大主题:经学研究的兴盛、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儒家政治哲学的新进展、现代新儒学与儒学研究的新视角,还有一个特殊主题即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儒学界对此人类共同困境的儒学省思。本综述的内容以学界相关专著为主,论文为辅,通过对2020年儒学研究梗概的梳理,呈现儒学研究的最新趋势,···

【谢明德】《论语·述而》“游于艺”新解

“游于艺”见于《论语·述而》“志于道”章:“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言简意赅,历来为儒家所重视。艺字的繁体为“藝”,古字作“秇”“蓺”,指种植,如“不能艺黍稷。”(《诗经·鸨羽》)黍稷泛指粮食。从本义引申出知识、技能、艺术等含义。在先秦,艺也称“道艺”。《礼记·少仪》:“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

【常樯】写好中国故事的“儒学篇章”——新时代中国儒学机构发展建设碎思

儒学机构要着力打造“六个平台”——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教育平台,发展学术、服务学者的科研平台,引领风尚、成风化人的传播平台,凝聚智囊、回应关切的智库平台,整合资源、交流对话的互动平台,承上启下、落实政策的组织平台。儒学机构应聚焦学术研究和普及应用两大核心业务。

【林桂榛】清明谈传统:寒食、上巳、修禊、夏历、火正、炎帝、灶神等

冬至日起算的十月制夏正前3月尾3日是寒食节,再过一周(6—7日)是上巳祓禊除邪活动,寒食与上巳共连约10日,节气正好,暮春温度阳光正好。

【秦治】有效控制疫情 保障同胞安宁 ——华人心声

每日清晨初醒,点开手机,急切等待《国外疫情最新消息》更新。欣喜昨日新增确诊人数骤减,希望今日继续,然而失望至于一再。肆虐世界的新冠病毒,已蔓延全球一年又半,270多万人失去生命,却依旧看不到好转迹象,怎不令人忧伤。病毒能控制吗?可以,中国经验已经证明,可以在短期内完全控制。然而世界疫情为什么得不到控制呢?

【孙向晨】重温《论语》:理解仲尼之光

第一次全文阅读《论语》已是大学一年级,读了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很羞愧没读过《论语》,便囫囵吞枣读了一遍,浮出了一个亲切的孔子形象,一洗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留下的阴郁印象。那是个渴求西学的年代,李定生老师曾问,向晨是否继续读中国哲学研究生?内心的理想却是要修数理逻辑。

【潘岳】“奇妙”的南北朝:北政制 南礼乐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谐之魂。日前,中央社院第一副院长潘岳所作《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一文,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各族人民交融形成命运共同体并重建大一统国家的故事,解析为何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后却无法再造统一欧洲的原因。本文摘自其中。

【任蒙】慎终追远话清明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扫墓敬祖、表达自己敦亲睦族的情感追求的全民节日。瞭望中华大地,从白山黑水到云贵高原,从黄土高坡到东南沿海,千山万岭一起点燃蜡烛香火,以古老的方式向祖宗致敬,向先人致哀。多少个世纪,多少代人,多少个清明节,炎黄子孙敬奉先祖、怀念故人,早已成为全民族的集体行动。清明祭祖拜宗是民风,是乡俗,是文化,···

【刘金祥】古代徽商的“贾而好儒”

徽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商人群体,大部分来自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等六县在内的徽州,主要经营食盐、棉花、茶木、丝绸、瓷器、布匹、粮食、典当、文具、笔墨等日常生活用品,始终恪守“诚信为本、以义取利”的经营理念,与晋商、浙商、粤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四大商帮。

【梁林军】从古贤画像看张謇所敬仰的人格

东奥山庄是张謇晚年住所,兴建颇为用心。张謇在受颐堂正面悬挂其师翁同龢画像,表达对老师知遇之恩的感激。厅堂两侧分别挂了八幅、共十六幅古贤画像,以示对古贤的敬仰、对他们的著作和思想滋养自己的感恩之情。张孝若曾讲:“父亲对于唐宋以来贤士文人,直到明末清初朴学诸老,自顾亭林以后,都非常地崇拜。因为他们不是刚直廉正、忠···

【吴钩】政府借债

在现代,政府举债已是寻常事,高企的政府债务可能还会危及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不过,放在历史上,政府借债却被认为是历史演进的一大驱动力,许多经济学者都同意一个观点:正是西方社会的政府借债传统演化出了近代证券市场。

【王蒙】读荀恨晚

荀子曾经与孟子齐名。前者主张性恶,后者主张性善。当然,孟子衔居“亚圣”,荀子在后世的影响比不上人家,这与时间的先后次序有关,也与性恶说在中国不占上风有关。传统文化是注重感情的文化,说人生而性恶,民众士人感情上都不好通过。

【刘克敌】从大山深处走出的文化世家

算起来这是我第三次到修水了。第一次是在20世纪末,当时从县城到陈家大屋尚无可通机动车的道路,我和当地的一位朋友是在乘坐一段汽车后又在山林中步行了两个小时才来到位于崇山峻岭中的竹塅——也就是陈氏家族的所在地,那所著名的陈家大屋就静静地坐落在一座小山脚下,周围有小溪流过。那一刻的感动我至今记忆犹新,这里是陈宝箴、陈三···

【顾钱江、郑良、王成】与朱熹同行:打开武夷山的另一种方式

南国春早。春分时节,福建南平武夷山区万木滋长,百花竞放,走在五夫镇的潭溪旁,不禁想起镇上一位老居民的诗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吴钩】宋朝的棉花

网上有一种说法:“宋朝没有棉花,古人如何度过寒冬?”还有人考证说:“如果翻阅大量的文献记载,在宋元之前,史书中并未有过棉花的记载,而棉花真正的种植地乃是在印度和阿拉现。同时根据如今棉花的种植地可知,就算是棉花真正的传入我国也是在中原王朝的边疆所种植,并非为普通人所拥有,更遑论做成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