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崇胜 何路社】从新冠疫情反思言论管制与言论自由

总是以为人民群众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害群之马甚至不法之徒,会利用言论自由破坏社会稳定,因此须严加管控。而幻想一种纯而又纯的理想社会舆论局面,害怕承受社会舆论压力。但与此同时,就也必然会压制和损失了许多健康有益有创造性的意见建议。这次的悲剧便是这样酿成的。

【许石林】建议全国各地搞一个泼妇刁民新增人数每日更新表格、地图

建议全国各地搞一个泼妇刁民新增人数每日更新表格、地图

【许石林】不劳而获的“幸民”,最希望天下有灾难

宋朝包拯说:“正人结舌,忠直息心,不敢出言是非,明示劝诫。此最为国之大患。”

【康震】王安石 :这个宰相不寻常

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公生廉,廉生威。以天下公正公平为原则,这样的人自然就会廉洁自律,一个廉洁自律的人自然能够令百姓信服,自然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权威。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人。

【刘根勤】人生最大的悲哀是鸡同鸭讲

佛家有“七苦”之说,其中一样是“怨憎会”,看不顺眼的人遇到了,心里添堵。中国人怎么说?这是“冤家路窄”。

【刘长焕】无边风月要酬答——关于中国诗词,有人这样回应日本友人

庚子初,起于武汉之新冠病毒肆虐我华夏,日本国政府及民间均对我捐赠大量物质,并附上“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多歧路,长情在”等暖心赠言,一度引起国内关于“风雨同天”PK“武汉加油”之争论,今集句五首以酬答日本并所有对华援助之国际友人!

【江东瑜】日人的唐风宋韵:中华古典被视为本国传统、纳入学校教育

日本的国语教育分成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两个主要部分,在古典文学的部分,汉文篇占了约一半的比例,内容就取材自中国古代经典,包括《战国策》《史记》《论语》《庄子》,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苏轼等名家诗词,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可见古典中国文学的分量。选材一般都比较精到,各个时期的代表佳作均有入选。

【郭沂】“修道”“尽性”以“成人”——儒家的人生智慧

现代化给人们的生活世界尤其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冲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人的个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然而,伴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的迷茫、错乱乃至崩溃。如何寻回人生的意义,将现代人从精神沉沦中解救出来呢?我以为儒家的人生智慧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

【高丹】这些得体的诗句,最终为日本赢得“国家的体面和个人的名誉”

日本学者远藤光正所说,在外交场合下“诗文遣词造句的好坏,接关系到国家的体面和个人的名誉”。这些得体的诗句最终为日本赢得“国家的体面和个人的名誉”。

【许石林】同样是抄古诗,为什么日本人抄两句诗,就催人尿下了?

日本人用中国曾经的基本文化礼仪常识,甚至可以说中囯古代文化礼仪的毫末,就把今天的中国人刺激得一惊一咤。

【韩星】“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历代君王为何要下“罪己诏”

敬畏上天源于古人对天的信仰。人们对上天以及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鬼神精灵都有怀有敬畏戒惧之心,才会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出于对上天的敬畏,灾异之变就能使帝王警觉,反省理政当中的过失,减少施政当中的失误。因此,每当出现灾异和人为的治理失误时,帝王就会自我反省。

【谢茂松】中国以何种价值观屹立于世界

中国最终要展现于天下的是其文化价值观。历史上周边国家为中国所吸引,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所具有的文化吸引力。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文明,就内部而言,也正在于“礼义”的文化价值观维系从而能化育人心、性情,可久可大。

【虞万里】周公之象胥 《尚书》之解人 ——读程元敏《尚书周诰十三篇义证》

近世颖悟如王静安(1877〜1927)先生,自言于《尚书》所不能解者十之五,以至学生杨筠如既已「博采诸家」、「时出己见」(王静安〈序〉语〉)而撰《尚书覈诂》,犹云可通者仅十之四五。

【吴钩】理与势:宋明清三朝士大夫的不同理解

宋代理学家朱熹生前郁郁不得志,身后却极尽哀荣,元、明、清三朝都将他的学说尊为正统,于是程朱理学完成了从一门在野政治学说向国家意识形态转变的跳跃。

【吴钩】宋时元宵

对于生活在宋朝的人们来说,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并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

【许石林】日本这次给中国的种种帮助和表现,就是行“凶礼”

看近期日本对中国防疫的各种支持以及表现出来的礼仪,应该单独写一篇。但是,由于前面涉及这次防疫、避疫的两篇文字接连被删。遂决定不再对此事件发表任何评论文字。有朋友问用中国古代的礼仪如何解读日本对中国的这些友好的表现,这篇旧文中的内容应该能帮助读者理解。

【许石林】为什么吹哨人常常得不到好报?

汉武帝非常器重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霍光,汉武帝死后,霍光成为汉朝的权臣,掌朝廷大权二十多年,尤其是拥昭立宣,废昏立明,功劳至大,人们将其与商朝的伟大政治家伊尹并列,合称“伊霍”。

【许石林】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现在,官民一体,操同一种语言,文雅的又主动去所谓接地气,结果,粗俚的还粗俚,但纷纷仿效官腔之糟粕如空话套话大话假话,却无官家内容气息支撑,所以,一说话个个像虚火上升似的假亢奋,真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