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曾这样评论儒家:“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此论可谓准确地表达了儒之君子的现实关怀与价值取向。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史表明,真儒或曰儒之君子,他们极富道德情感、人文情怀、责任当担与天下意识。
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与社会改造运动者、民主爱国人士、民盟主要创建人之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西方文化论争、乡村建设运动、抗日战争期间始终活跃着他的身影。毛泽东曾经与他深入畅谈,通宵交流,在抗战建国、共谋民族大业方面论辩思索,成为他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一段记忆。不为人熟知的是,梁漱溟对于新闻事业的钟爱···
黄帝之后的五帝之间存在着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颛顼传位于族侄帝喾,帝喾传位于儿子挚和尧,尧传位于族孙舜,舜传位于族祖禹,若按司马迁所论,这是典型的家族内部的选贤任能机制。
住“坟景房”,古人心理比今人强大。
孔子者,五千年中华文明之中心也。所谓“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即是以孔子为中心,孔子之前两千五百年——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也,孔子之后两千五百年——有孟荀董何程朱陆王是也。
《白虎通义·礼乐篇》云:“太平乃制礼作乐。”汉代儒学始终把创立一套广泛意义上的礼制,以巩固王者“功成治定”,实现太平之后的政治秩序、维护大一统国家的长久统治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
《诗》是周代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周初到晚周(少数到战国),五百年社会生活的整体世界尽在其中。
两汉经学发展至郑玄,从此实现经学之一统,六经归礼,并以“周礼”为美备之说,渐使两汉四百年今文儒者对“制礼作乐”持矜慎态度之坚守得以瓦解,并以礼为纽带,以时空等疏通方式顺利解决了“五经异义”等群经扞格之问题。此后,六经皆礼逐渐走向六经皆史,从而为经学有效进入王朝礼仪实践、参与礼乐文明奠定了基础。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立足百年发展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历程的高度凝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话语转变、资源融创、精神引领的方式,实现二者在呈现形式、主体内容、价值立意上的结合,对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进方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梁启超非常推崇严复,曾在信中称许其“中学西学,皆第一流人物”,唯一让人稍觉遗憾的,就是译笔太过古雅深奥,不够近俗,在传播上恐受影响。
前些天在深圳做讲座,有一位读者朋友问我:“你说过宋仁宗是你最喜欢的宋朝君主,除了他,还有哪几位宋君是你喜欢的?”
国家礼乐机关是“乐府”概念最早的指称,且该内涵直至清末仍然沿用。汉、唐两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也是乐府建设与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在由汉至唐的发展与嬗变历程中,乐府艺术对于中华文化的沉淀与构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中蕴含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值得我们关注。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叫登高节、菊花节等等,有晒秋、饮菊花酒等丰富多样的习俗。
中国文明史中有绵延数千年的“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存在智慧,这源于“我国灾害之多,罕有其匹”的历史。
关于《周易》一书题名中二字的含义,历代已有多种解释。本文在简要梳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整全性哲学”意涵。
1989年《梁漱溟全集》开始出版,1993年得以全部出齐。这是中国文化史、儒学史上的大事,其意义必将愈来愈受到重视。组织此项工作的,是民间学术机构中国文化书院;统筹、主持其事者,为时任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史学家庞朴先生。庞朴先生作为《梁漱溟全集》编辑、出版的主持者,对八卷、五百多万字···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蘧伯玉是什么人,能够与老子并列,受到孔子如此敬重?
辽宋夏金政权在思想上形成了共尊儒家的理念,在制度上共承了“中国之制”,由此凝聚了华夏认同,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共奉“中国”之号的道路。
辽宋夏金时期,诸多政权在自称“中国”、宣称继承华夏正统的同时,逐步完成了对彼此作为“中国”一分子的身份认同。
李先生谦虚地说:来南洋闯荡创业的华人,基本上都是穷苦华人,无士大夫读书人之家移民,因此,新加坡用了英国人留下的法治,而没有发挥儒士大夫读书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