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克罗克特】《失败颂》与讲故事:科斯提卡·布拉达坦访谈录

本文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法则”系列访谈的第一篇,该系列访谈专门探讨人类依据一整套不断变化的法则生活意味着什么。我们访谈的对象是那些提出生存法则的人或者深入思考生存法则并寻求扭曲或破坏它们的人。

【张继海】《周易·大象传》是一部君子修身教科书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传就是《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所谓“十翼”,相传是孔子作的。《象传》又分为《大象传》和《小象传》。其中《大象传》是解释卦辞的,《小象传》是解释每卦爻辞的。《大象传》和《小象传》原本是独立成篇,后来为了阅读方便,被散入到每卦每爻之下,才呈现今天我们看到的面貌。

【王齐洲】“君子儒”的性格特质与为学进路

儒的起源甚早,前贤认识各有不同。而创立儒学,培养儒生,进而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方向,则肇始于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孔子私人办学,招生授徒,要求学生儒服委质,服膺儒教,“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孙晓光 娄婷婷】重师崇德 不异中华 ——中华文明对古代琉球王国的影响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崇礼尚信、厚往薄来的邦交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特征。琉球主动加入朝贡体系并与明清两朝保持500余年的友好往来正是历史的见证。

屈子书院讲坛第35期开讲: 张学智谈王阳明的《大学》诠释

10月14日上午,屈子书院讲坛第35期在汨罗屈子书院沅湘堂开讲。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张学智先生与线下线上41万多观众分享了《王阳明的<大学>诠释》。讲座由凤凰网湖南频道全程直播,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嘉宾主持。

【王世巍】“绘事后素”与中华美育精神

据《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论语·八佾》篇,孔子对子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之问的回答,也使用了“绘事后素”四字。自东汉郑玄起,历经唐宋、明清及至近现代,对“绘事后素”释义解读的不息分歧,首先就···

【李含】先秦诗论与乐论的同构及分化

先秦时期,“诗”是一种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乐”除了具有当代音乐之义,还是乐、诗、舞的统称。

【任文利】如何理解《中庸》的“君子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出自儒家经典《中庸》,向来为人所习诵。然而,关于此句的理解,学者多将其与“君子思不出其位”相联系而加以解释。诚然,二者之间有一定关联,但言说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混同而言则容易错过《中庸》此语的核心内涵,笔者尝试论之。

【刘怀岗】王者兴起为何先治郑

凡天下之乱,国家之间相互倾轧,根本在于无王。当周幽王失去天下,平王东迁,天下实质无王,从此开始了列国争夺的局面。春秋经应运而作,当一新王,摄王道以治天下。

【陈永宝】天文考古学视域下孔子的天道观

孔子的天道观思想奠定了儒家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既决定了两汉经学的发展方向,也决定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可以说,天道观是以土地为中心构建的儒学系统中比较重要体现。不同学者在论证中国哲学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及介绍中国哲学史发展时,都不约而同会谈到天道观的这个面向,足见天观道的重要性。

【陈苏珍】孔子育人思想的理论结构及其现代性审思

先秦儒学育人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根源和基点的地位。孔子更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提出完整育人规范与思想体系的教育家,在孔门后学和儒学早期诠释中形成的丰富教育理念对今天的育人事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李明书】略论《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中的人性论观点

宋立林的《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1]梳理了大量与孔子相关的文献,藉由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其后学的诠释,勾勒出孔子思想的轮廓,并提出前人所未及论述之处。《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一书的内容丰富,跨越了文史哲三个领域的研究方法,所运用的材料亦不限于《论语》《孟子》与《荀子》,还有《易传》《中庸》与出···

【单虹泽】早期儒家诠释学的逻辑展开 ——评《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

根据哲学诠释学(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的立场,只有存在者是对世界显现的,而存在者所依托的存在真理一般不显现自身,这决定了只有通过一种方法论的中介即诠释学,才能使真理敞开自身隐蔽的意义。加达默尔认为“文本”必须被理解为一个诠释学的概念,而不能单纯从语法学或语言学的角度将其视为一个“完全自足的世界”

【廖太燕】王阳明及其学说对现代作家的滋养

作为思想家,王阳明自明代中后期起就显示出无远弗届、深久绵长的影响力,在数百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享有非凡的地位,即便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局,现代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叶圣陶和孙毓修仍旧受到濡染,与其学说建立了或隐或显、或远或近的复杂关系。

【刘洪玮】是人斯人辨

近闻网络以《孟子》是人、斯人爲辩,竝有影印本、排印本截图爲证,登热搜第一。此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章,《语文》课本所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也。

【许石林】文艺作品评比不能“唯出身论”

近些年参加了一些文艺评审评奖,所见评审评奖标准中均特别设“是否原创”一条,即作品、节目属原创则加分。

【吴钩】“岳阳楼记”背后的一起腐败故事

范仲淹《岳阳楼记》开篇即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为何会谪守巴陵郡,这里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

【刘震】《周易》治世思想的三重境界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其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既往《周易》的研究多从哲学维度入手,对其阴阳辩证的思想进行阐述,人们或将其视为卜筮之书,而无视其精深的哲学表达,或将其视为儒家经典,而将其思想体系的阐释局限于儒学视角。

【邢哲夫】孔子动心之后

家从来没有把做官本身当作目的,而认为做官应该是在符合道义礼法的前提下实现价值的工具。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做大事而非做大官”,才是儒家士人的真正理想所在。

【侯文宜】“高古”诗学义界与元初郝经的重构

“高古”是中国诗学和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因其对尚古审美的涵盖性,遂成为一个普适性概念,在诗书画各类艺术品评中使用频次极高。表面看来,“高古”似乎意思很显明,“高”与“低”相对,“古”与“今”“近”相对,也即指一种高迈古质而超越浅近低俗的品味格调,如人们常引用清人孙联奎的解释:“高对卑而言,古对俗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