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了仁心,才能做人事。
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正是因为他的方案,契合了宋神宗以武力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心愿,才得到了这位不到20岁的青年皇帝的大力支持。在当时,收回燕云十六州,不仅是一位帝王开疆拓土的雄心,也关乎北宋的国防问题。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背景。
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以强烈的道德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关怀社会与人生,讴歌上古时代人民的真挚、善良、美丽、勤劳、勇敢。
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厚悠久的崇德敬祖传统,这也是中华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所在。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明德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经历了萌生、升华和发展的过程。略加追溯和考辨,有助于我们对“明德”的意涵与意义获得更具体深入的认识。
古人提出“明明德于天下”这一主张的主旨,是要人们将自己彰明的德性推及天下,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修其身,然后渐次齐其家、治其国,以至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是古代先哲为修身成人、经邦济世立下的宏愿,也为人们报效国家、胸怀天下指明了方向。
《周易程氏传》又称《伊川易传》《程氏易传》,乃北宋思想家程颐所作,为儒家易学代表作。2018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孙劲松、范云飞、何瑞麟编写的《〈周易程氏传〉译注》,该书包括原文、注释、译文及经史合参四个部分
深圳一起“无主财产收归国有”的案件,引发了网络热议。深圳罗湖区村民蔡某某,膝下无子女,由侄女为他养老送终,蔡某某名下有一套回迁房,在其去世后才建成安置。经法院审理,蔡某某侄女获得回迁房30%的房产份额,剩余70%的房产份额作为“无主财产”,收归国有。
就像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中华文明的主流是汉族文化一样,源远流长的中华家谱文化,也植根于以汉族为主的华人族群对自身所在家族深沉的历史需求。
居然有那么多公号抄袭了本文。你们得给个说法。今天是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日子。许多人联想到了圆明园被烧毁。发这篇儿,现在会让人感到不适吗?
最近被“996”的话题刷屏了。我后知后觉,一直不知道996这串数字指什么,上网查了查,才知道是指一种工作时间制: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一周工作6天。
2018年11月,我们实地走访了首里王城,遥想1789年被日本并吞以前的琉球古国的生活样貌,感受其在儒家教化之风下的守礼与身为万国津梁的自信,不禁对这个岛国在百余年前就有如此气度与风范涌起深深的钦佩之情。然整个首里城建筑轰然毁于1945年美日交火之下,今日所见系战后琉球人为追思自身历史并悼念被灭亡的琉球王国而竭力重建,城内···
古人云:六经皆史,先王之典章也。诗言志,达哀乐之感,类万物之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以感为体,人之感发兴起,必假言说,故一切言语足以感人者,皆诗也。是故圣人始教,以诗为先,不学诗,无以言。诗教主仁,人心乃在无一毫私系之时,斯能感而遂通,与大化同流,中正不偏,则全体是仁。
“重章”是《诗经》中常见的一种篇章构成形式。《诗经》的重章,有两方面受到学者的特别关注:一是诗章为何要重复,即诗歌重章叠唱的形式缘何产生;二是为什么重复中有变化(变化部分称为“重章换词”),它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国度。作为儒家文化教育的逻辑起点,先秦的诗教旨在整体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准,使人达到成就君子仁德的目标。
中国历史长河中,勤奋者中不乏帝王、名臣、学者。这些杰出人物通过自己勤奋治政、勤奋为臣、勤奋好学,在社会中倡导勤奋之风,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政治和历史影响。仅以部分古代学者为例,来展示其倡导勤学之风的努力和成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大学衍义补》充分展现了“通古今之变”的意识,对于涉及的各项政务,都“采六经诸史百氏之言”,在参考历朝史实及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丘濬以这种方式编纂此书,并非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博学,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政治智慧和治国方略,以解决他所处时代的现实问题。
中国古代讲学者甚多,而能让听众情动以至泪崩的却不多见。宋代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就是这样一位高手,史称他的“讲义”往往“掀动一时,听者多靡”(《宋元学案》),还常出现情激泣下的场面。
《周易》以象征为主要方式诠释宇宙、世界和人世的规律与关系,是中国宇宙观的载体,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从思维方式看,《周易》的象征主要体现在象数思维、整体思维、类比思维和主体思维等方面,这是基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而产生的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独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