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文天祥过南通

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南宋王朝风雨飘摇,蒙古大将伯颜率军大举向南宋进攻,攻陷常州后,紧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恭帝赵显还是个四五岁的孩子,当朝太后毫无主见,满朝文武一片惊慌。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农历正月十八,元军俘虏了恭帝。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九,四十一岁的文天祥临危受命,被授予右丞相名号,统帅诸···

【吴钩】嗯,古代小区名与今日楼盘名的比较

唐朝时,城市实行里坊制,居民居住的里坊都是封闭式的小区。长安有一百多个坊,每个坊方方正正,名字也很整齐。

【刘根勤】颜真卿:心正则笔正

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的柳公权,在劝谏唐穆宗时,曾说过一句名言:心正则笔正。颜真卿可谓这种气质的巅峰

【许石林】当老师、当父母为什么越来越艰苦劳累了?

对于今天的人过母亲节、父亲节,我向来不以为然。当然,也不是刻板地严峻拒绝,就是过与不过都可以,也会利用这个日子,请家人吃饭聚会,轻松地玩儿一下,与过中国传统的节日完全不同。

【吴钩】谁是杀害岳飞的元凶:宋高宗,还是秦桧?

800多前的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以“坐拥重兵,于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留不进;及于此时辄对张宪、董先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又说与张宪,董先,要蹉踏张俊、韩世忠人马;及移书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致张宪意待谋反”的罪名,被朝廷赐死。

【许石林】人生下来只是无知,并不愚蠢,愚蠢是由后来的教育造成的

罗素说:人生下来的时候,只是无知,但并不愚蠢。愚蠢是由后来的教育造成的。

【中国纪检监察报】北宋能臣陈尧佐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在潮州任上为民去除鳄鱼之患。两百年后,又有一位清廉爱民的好官,在潮州任通判时为民去除鳄鱼之患,他就是陈尧佐。

【欧阳亮】中国人,当有自己的“父亲节”

过节事小,气节事大,不可不察也!

【陈弘毅】香港逃犯条例修订——从法律专业视角而非政治广场视角

香港逃犯条例修订争议引发严重的政治冲突,导致特区政府宣布暂停修例程序,开展进一步的公众咨询和民主协商。修例本于港府善良动机以处理涉台嫌犯移交及一体解决香港与其他司法管辖区未签署移交协议条件下的个案移交法律基础问题。

【田飞龙】反修例运动拖累香港法治

反对派从一开始就缺乏认真且专业性讨论修例法律细节的意愿,而是抓住修例对香港人敏感安全心理的冲击性,无限制地放大恐惧感,制造谣言,进行非法律和非理性的误导与动员。当然,仅仅依靠反对派自身的蛊惑与动员是绝无可能造成今日之对抗态势的,国际势力在中美贸易摩擦尖锐化的敏感时刻积极介入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推波助澜因素。

【吴钩】宋朝人跟我们一样爱旅游

时下正值春夏之际,天气已暖,又未到酷热时节,万物复苏,百花盛放,正是出门旅游、玩乐的好时节。宋朝人跟我们一样热爱旅行,寄情于山水的士大夫自不待言,寻常百姓也满怀趁时出游的兴致。

【陈有勇】孔子的文化使命感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全面生动地呈现了孔子的思想。阅读《论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孔子身上的文化使命感。孔子有“从周”情结,推崇周文化。他认为,周朝的礼仪制度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灿烂光辉。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兴周文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开创了影响中国最为深远的儒学。

【晏建怀】儒将赵方

南宋自宋高宗创立,历时一百五十余年,先有金国,后有蒙古,屡因落后而挨打,屡因军弱而受欺,卑躬屈膝,一隅偏安,大部分时间都在屈辱中度过,饱尝了奔波之苦,受够了逃命的惊吓,但他最后还是保住了卿卿性命,甚至还保住了半壁江山,这既有自己厚脸的哀求,也有武将拼死保卫的功劳。

【李闫如玉】王安石咏史诗评价历史事件的独特风格

王安石的咏史诗中,不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评价历史上著名事件的诗作。这类诗作无论是从评价的角度、思考的高度还是议论的深度来看,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价值。

【许石林】你都不讲理了,哪里还会有好文章?

昨天发了一篇文字《为什么当今越来越缺少好文案?别急,今后会更缺》,收获不少共鸣。与朋友互动,有一些文字,整理如下,作为后续

【唐文明】共和危机、现代性方案的文化转向与启蒙的激进化

内在于启蒙主义的信念,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两次激进化:第一次是启蒙的自我确认,旨在为启蒙清除一切旧制度及其相关的旧文化;第二次是启蒙的自我反思和继续推进,在政治主张上表现为从自由民主转向社会民主。在争夺对新文化运动的解释权的过程中,断裂论者和连续论者虽然呈现出尖锐的对立,但仍共享着启蒙主义信念。

【谭绍江】“大德必受命”:《中庸》的本体论承诺

“大德必受命”是儒家经典《中庸》提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这一命题涉及儒家思想的终极承诺问题,既关乎儒家思想在理论上的逻辑完整性,更关乎其在实践中的价值效用问题。借用西方现代哲学家奎因的说法,“大德必受命”正是儒家思想的本体论承诺。

【王博】从王夫之的学思观看古今之辨

学与思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儒家传统的致知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与“思”均是人获取“德性之知”以成德及塑造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从先秦至明清,儒家学人对“学”“思”及其关系均多有阐发。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明言:“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二者不可偏废,必相资以为功。”他在深刻继承旧有···

【韩洋】身心之仁与儒家的“体”育观

传统儒家思想主张一切认知活动都有其身体基础,而身体深受社会文化价值所渗透,“身心一体”概念正是构成儒家身体哲学的重要支柱,儒家因此强调心性对肢体行为的节控作用。受其身体观影响,儒家认为“体”不只是形体的存在,故而强调一种身心的修养;“育”不仅是传授的过程,更是一种德性的培养。由此,先秦儒家在身体训练中注重心的主导作···

【马特·麦克马那斯】我们为什么应该阅读海德格尔?

这是作者考察极权主义哲学家的著作和遗产的系列文章的第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