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论】中国书院如何影响亚洲文明(邓洪波 丁淳佑 鹤成久章 戴彼得)

书院,生长于中国,影响在世界。唐宋以来,书院为中国的教育、学术、藏书、出版、建筑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思维习惯及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书院制度也逐渐在国外落地生根,对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华文明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进而推进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向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激辩】同性婚姻与儒家观念是否相容?(张祥龙 范瑞平 吴飞 关啟文 黄启祥 蔡祥···

同性婚姻是否应当合法化?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不幸的是,伦理讨论似乎不受待见,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乐得三缄其口。《中外医学哲学》本期所登载的三篇主题论文及十五篇回应论文生动显示,伦理讨论富有学术成效,其实大有可为。

【林桂榛】礼赞宝鸡并过秦岭入蜀·外一首

陇头陕尾,汧漆之间。渭上诸原,福地岐山。兴周壮秦,大国雄蟠。封疆列侯,帝王驰幡。

【曾海龙】大同是理想还是现实运动? ——基于熊十力与康有为的立场

对于中国来说,在现代民族国家成功建构之前,任何大同的主张都不可行之于世,否则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康有为之后,熊十力是第一个以公羊三世学说论证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家。与康有为不同,对熊十力来说,大同理想即是现实的运动。民族国家自立与世界大同至少是同一场运动的不同阶段,甚或,二者就是同一场运动。比较熊十···

【吴钩】特郎普,越看越像乾隆爷了

有网友在“知乎”上提问:“特朗普的行事风格与中国古代的哪位君王很相似?”这个问题要是我来回答,我会说,大清乾隆爷啊。

【朱德慈】绘制清代《论语》诠释学术版图

在文学史上,从地域视角审视学术嬗变、揭示学术特征,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如《汉书·地理志》《隋书·文学传序》将古代文化及文学分立南北两大区域,或在历史流变中揭示地域文学风貌,或在复古论框架下透视技法差异,且大多在宗经征圣、文以载道的传统范式中梳理学术谱系,追溯源流脉络。

【许石林】明知道吃糖是慢性自杀,可是你还是很喜欢

糖是近些年才成为人健康的威胁的,中国的节日美食,正在经历一个变革,慢慢地变,变的趋势就是少油、少肉、轻糖。这就说明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有人说,既然生活水平在提高,为什么现在的人还对生活有那么多抱怨。这就是不懂人情天理,好生活应该包括容纳抱怨,“学然后知不足”,同理,会生活了,才知道生活还有多少不满意嘛。

【陈来】中日韩儒学的历史文化特色

如果从一个大视野来看,儒学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文化,至少是东亚(中日韩以及越南)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学术界、文化界对儒学对东亚社会的塑造作用以及对东亚价值观的形成极为重视。可以说,儒学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更是东亚共同的文化。

【吴笑非】国朝儒学儒教因缘考

本篇仅作为当事人,回顾一下当时儒家名号的背后意图。也希望更多亲历者回忆和探究。

【唐文明】乱世儒行——熊十力1940年代给徐复观等人部分信札读后

现代儒学的开展以来自西方的哲学思考为主要方法,归属于遭遇古今变革的中国启蒙时代。既然现代儒学关乎现代中国人对本族历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那么,以哲学为其主流形态的现代儒学在思想界发生的巨大影响表明来自西方的哲学思考已然成为现代中国人自我认知、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工具。

【柯小刚】母心的发现:读《诗经·凯风》

无论母亲节的文化背景如何,选在凯风自南的初夏是合乎《诗经》古义的。

【王长红】宋代文人笔记中的疑经思潮

疑经之风在北宋前就已悄然吹起。朱维铮的《中国经学史十讲》认为其源于唐宋之际的经学革新运动,而张富祥的《宋代文献学研究》则认为文献学意义上的疑古辨伪萌芽于先秦时期,但真正形成一种思潮还是在两宋时期。

【杨家刚】海昏侯墓汉简《论语·知道》篇首章释义

那么,什么是孔子所发现的“道之易”呢?据学者考证,此章与《礼记·乡饮酒义》《荀子·乐论》《孔子家语·颜回》等联系紧密,然对比文本可见所论并非一事。

【王琦】宋代《大学》诠释的转向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自唐以前无别行之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湮没无闻。为什么到了宋代,《大学》能够一跃而为“四书”之首,成为上至帝王下至普通百姓修身立德、治国平天下的纲领性经典?这与宋代《大学》诠释理路的转向,以及朱熹对《大学》的创造性阐释密切相关。

【崔海东】从《论语》“明体达用”看蒋庆政治儒学判教之误

蒋庆先生判教认为儒学分为“心性”与“政治”二派,二者由于传承、性质、对象、功能不同,应成对列之局,分治“人心”与“政治”。然而《论语》显示,孔子儒学是明体达用的一如之学,由下学人事,籍工夫返本体,由本体上达天命,从而体证天境,然后再发诸人事,仁民爱物,峻极于天。故而蒋庆先生判教误在:第一,儒学不能分割体用为平行两派;···

【吴钩】宋朝与明朝,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宋王朝与明王朝,相隔不过一百年,却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气质与风格。

【王厚明】宓子的远见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智囊》中记录了宓子治理单父的一则故事。齐人攻鲁,由单父。单父之老请曰:“麦已熟矣,请任民出获,可以益粮,且不资寇。”三请而宓子不许。俄而齐寇逮于麦,季孙怒,使人让之。宓子蹙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夫单父一岁之麦,其得失于鲁不加强弱;若使民有幸取之心,其创必···

【李竞恒】中国古代的妇女地位:迷思与真相

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古代妇女只是和缠足、贞节牌坊联系在一起,总之一片黑暗。但实际上,真实历史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古代妇女的身份地位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并非五四话语中描述和想象的状况。

【田飞龙】特朗普复数双边主义背叛国际法——从中美贸易战陷入“持久战”说起

贸易战阴霾下,世界到底选择特朗普的复数双边主义,还是有中国特色的改良型多边主义,是当代全球治理和新国际法塑造的致命问题。

【杨国荣】心学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命运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经济的发展、普遍的安全到生态的维护,等等,人类在各方面都成为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既不同于个体性的存在,也不限于特定的地域、民族、国家;既非源于血缘的自然共同体,也非仅仅以利益关切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它表现为基于经济、政治、生态等纽带而形成的一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