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明代理学家人格境界与诗歌创作的同构

对明代理学家而言,诗歌不仅在于阐发义理,更是一面映照境界涵养的镜子。时常临镜自照,能够通过诗歌意境的美学形态看到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生命体验之下的人格境界状貌,进而成为自我反省察识的参照,成为笃志涵养的动力,也成为后学领略其境界风采、认同其精神人格的凭据。

【吴钩】3000年前,中国的首个“复仇者联盟”横空出世

人类史上最早一支“复仇者联盟”特攻队,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岐,一个叫做“周”的诸侯国中。

【刘和文】《桐城方氏诗辑》与家族文化

《桐城方氏诗辑》(以下简称《诗辑》)是一部卷帙浩繁的氏族类诗歌总集,辑录了桐城方氏明洪武至清嘉庆时期的诗歌,可以说是家族与地域的独特文化载体。

【朱杰人】化民成俗——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纪实

作为一个亲历者,回顾一下婺源朱子文化建设所走过的路,研究一下婺源朱子文化建设所经历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我觉得,除了众所周知的一些大环境、大气候的原因外,主要的问题出在定位不准、定位错误上。

【尔雅台】《诗经缵绎》:我的案头书

前段时间,见马君飞骧《诗经缵绎》出版,其曰“全书以缵绎诗教传统为己任,抽绎前贤时修之说以成文,故定书名为缵绎,以志述而不作之意”,闻之心有戚戚,遂急切求之拜读焉。

【许石林】赏花饮酒雅事,江南文人一学就会,却不见关学诸贤去做

所谓棠,我所知道的,有甘棠、海棠。我们那里有林檎,小时候没有见过海棠。其实就是差不多的。林檎我小时候吃的很多,印象最深,也让人回忆起来最感温暖的,是放学回家,发现大水缸里浸着林檎,捞起一个,沁了凉水的林檎,脆脆的,酸甜。有的地方将林檎的叶子摘下来,晒干储存当茶喝,我没有尝过。

【刘立祥】“百日宰相”杜衍

杜衍(978—1057年),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名臣。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士及第,历任扬州观察推官、秘书省著作佐郎、平遥知县,此后在朝廷中枢和四方州军间频繁交替任职,在朝中任御史中丞、刑部侍郎、枢密使等职,庆历四年(1044年)拜相。杜衍为官素有能名,尤以善于治狱闻名朝野,一生宦海沉浮,退休后竟无屋···

【夏勇】巴山深处的良知——纪念林向荣老师逝世十周年(节选)

风雨连江过野山, 清声慈范棘丛间。 十年但信不孤默, 天上良知算等闲。

【许石林】你的网名艺名笔名,就是时代变迁最准确的注解

小元元红魏连升在上海唱红了,各界争相结交、邀请。

【罗辉】项羽是英雄吗

秦朝暴虐天下,天下豪杰纷起反抗,从陈涉首事至子婴道旁系剑,不及三年,暴秦即亡。赢政于公元前221年一乎四海,至公元前206年在其子胡亥手中国亡族灭,其间仅仅有十五年,真个是其兴也勃,其亡也速!

苏东坡、文天祥竟然都是吃瓜群众?

炎炎夏日快到了,强烈的紫外线迫使不少小伙伴纷纷待在家中当起吃瓜群众。在家煲剧、追番、看综艺的时候,肥宅快乐瓜之称的西瓜必不可少。

【刘洁】《诗经·商颂》创作年代之争

《诗经·商颂》的创作年代问题是我国先秦诗歌研究领域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公案之一。对《商颂》创作年代的争论从汉代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迄无定论。

【一典】敷粉、抹脂、画眉:宋朝菇凉怎么化妆——大宋时尚周报美妆篇

互联网时代,“网红经济”飞速发展,美妆产业随之蓬勃发展。美,一直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不过,每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却大相径庭。那么宋朝的姑娘怎么化妆?她们有多精致呢?

【罗怀玉】马飞骧《诗经缵绎》:综百家之精微,抉诗教之所隐

百年来,诗道易辙,诗教陵夷,文士多学步于邯郸,学人喜效颦于西施。或考大禹为虫,或言线装书有毒,或云方块必须拉丁,或疑经典作伪,或诅咒支那当亡,铁案自写,非后世之妄语前贤也。

【姜鹏】王安石和司马光, 到底谁更懂经济?

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正是因为他的方案,契合了宋神宗以武力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心愿,才得到了这位不到20岁的青年皇帝的大力支持。在当时,收回燕云十六州,不仅是一位帝王开疆拓土的雄心,也关乎北宋的国防问题。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背景。

【宋静】“乐教”传统当弘扬

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营营】《诗经》的伦理性

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以强烈的道德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关怀社会与人生,讴歌上古时代人民的真挚、善良、美丽、勤劳、勇敢。

【储昭华】明德意涵历史演变考辨

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厚悠久的崇德敬祖传统,这也是中华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所在。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明德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经历了萌生、升华和发展的过程。略加追溯和考辨,有助于我们对“明德”的意涵与意义获得更具体深入的认识。

【伍志燕】“明明德于天下”的时代意义

古人提出“明明德于天下”这一主张的主旨,是要人们将自己彰明的德性推及天下,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修其身,然后渐次齐其家、治其国,以至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是古代先哲为修身成人、经邦济世立下的宏愿,也为人们报效国家、胸怀天下指明了方向。